• •
程夏雯1,2, 张兰兰2,3, 邱卓雅2,3,4,向荣2,3, 常虎2,3,4
1. 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海口 570228
2.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1458
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州 511458
4.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CHENG Xiawen1,2, ZHANG Lanlan2,3, QIU Zhuoya2,3,4, XIANG Rong2,3, CHANG Hu2,3,4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South China Sea,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1458, China
3.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 Guangzhou 511458, China
4.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摘要: 具有共生体的浮游动物胶体虫在寡营养海域的有机碳循环和硅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胶体虫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利用走航式采样和虎红染色方法,首次揭示了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跨多个海域表层水中胶体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地理及其季节变化。研究海区胶体虫的物种数非常丰富,春季17种、冬季高达27种;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多样性在春季普遍低于南海、但在冬季则高于南海,表明北印度洋—南海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地理分布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胶体虫群落结构的变化也存在生物地理上的差异、且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如Collosphaeridae科在春冬季均具绝对优势、Sphaerozoidae科只在冬季显著增加;春季和冬季的优势种组成也有不同,表明表层水体中胶体虫的群落组成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东亚季风影响下表层水混合增强,导致属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进而表现出季节变化是控制研究海区胶体虫群落结构的主因。胶体虫的丰度则与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如马六甲海峡至巽他陆架春、冬季均较低,南海次之,北印度洋春、冬季都相对较高,反映出其对特定海洋环境的适应性,推测大尺度下区域的影响要高于季风变化的控制。可见,胶体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绝对丰度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生态环境信号,为今后利用胶体虫替代指标进行古海洋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和基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