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0—29日对南海北部4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80属216种(包括变种、变形、未定种), 调查期间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 占所有物种数的64.81%, 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89.11%; 甲藻次之, 占所有物种数的30.56%, 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10.62%; 蓝藻门的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在许多站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和一些淡水的蓝藻只在珠江口附近的站位才被检出。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从平面分布来看, 南海北部在珠江口外围和台湾浅滩海域存在2个浮游植物丰度高值区。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格局差异很大, 表层浮游植物的丰度平均为25.21×103个•L?1, 高值区在珠江口附近海域; 次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9×103个•L?1, 高值区在台湾浅滩海域。调查区域的浅水站位(<200m)的浮游植物丰度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从垂直分布来看, 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基本上自上而下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最大丰度在10m水层。深水站位与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硅藻类在浅水站位中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在10m处出现最大值; 而在深水站位则存在次表层(75m)最大值的现象。甲藻类在浅水站位中随深度增加显著减少, 而在深水站位的75m以上其分布比较均匀。越靠近外海, 浮游植物中硅藻所占的比例越小, 硅甲藻比率大的海区一般具有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浮游植物丰度。调查海区表层和次表层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分别为2.8和3.0, 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分别位于珠江口、粤东近海和海南的东部近海, 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远高于深水站位。
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对珠江口海域2006年7月和2007年3月调查的数据进行污染程度评价, 并讨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等级处于中度污染至严重污染之间, 其中利用水质化学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严重污染, 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的结果为轻中污染至重污染。本研究认为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比利用浮游植物或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更加合理, 但其评价标准仍有待更多的调查来验证和修正。同时, 利用不同类群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对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时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评价中不能单从一种指数结果就轻易下定论, 结合理化监测结果, 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
运用 6 对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海南、深圳、福建 3 鲹 个地区的卵形鲳 Trachinotus ovatus 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3 个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 3.67—3.83,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 2.43—3.03,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 0.48—0.66, 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 0.56—0.64,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 0.49—0.55, 可 见 3 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Hardy-weinberg 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显示海南和深圳养殖群体杂合子过剩(分 别为 0.10 和 0.12), 而福建养殖群体则出现杂合子缺失(−0.08)。统计检验发现 3 个群体中各位点的遗传偏离并不 显著(p>0.05)。3 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及遗传距离信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与深圳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 较近, 两者与海南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3 个养殖群体的确切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钙化能力减弱, 对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Scleractinia)群落被认为是珊瑚物种延续的最后避难所。通过分析大亚湾海域持续生长46年(1962—2007年)的滨珊瑚Porites骨骼参数(生长率、密度和钙化率), 研究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钙化对全球变暖以及人为热排放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 滨珊瑚平均生长率、密度和钙化率分别为0.97cm•a-1(0.41—1.32cm•a-1)、1.45g•cm-3(1.17—1.65g•cm-3)和1.40g•(cm2•a)-1[0.59—1.93g•(cm2•a)-1]。海表温度(SST)是该海域石珊瑚钙化的主导控制因素。1962—1993年, 全球变暖、SST上升对大亚湾滨珊瑚生长有缓解冬季低温胁迫、促进骨骼钙化的作用。然而, 随着SST持续上升以及大亚湾核电站的运行, 全球变暖与核电站温排水对滨珊瑚骨骼形成高密度带造成抑制作用, 导致自1993年以后滨珊瑚骨骼生长率和钙化率呈下降趋势, 并出现1997—2001年和2006年的低谷。因此, 全球变暖, 至少是初期, 对相对高纬度海域石珊瑚钙化乃至珊瑚礁发育是有促进作用的。但随着SST持续上升, 加上ENSO等极端高温事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可能在未来会出现相对高纬度海域的大面积石珊瑚白化。
于2008年在海南典型红树林湿地东寨港、三亚湾和亚龙湾采集沉积物样品, 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OLAAR M6)分析沉积物中Cu、Pb、Zn、Cd和Cr的含量, 原子荧光光度法(AFS-8130)分析Hg和As的含量。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8±9.2、24.1±9.2、57.9±36.5、0.17±0.10、29.6±20.4、0.08±0.04和9.7±4.4µg•g?1干重(DW), 目标化合物(除Cd外)的含量均具有东寨港高、三亚湾次之而亚龙湾低的特点, Cd的含量各区域相近。与国内外其他典型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相比, 本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处于中偏低的水平, 这与海南目前开发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相一致。柱状沉积物中Cu、Pb、Zn、Cd、Cr和Hg含量的剖面分布均具有表层稍低、中上层较高和底层相对低的特征, 而As的含量呈现表层较高、中上层低和底层相对高的特点。潜在风险分析显示, 本研究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As除外)目前污染较轻, 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2007 年和 2008 年秋季对珠江口滨海湿地进行了环境现状综合调查, 结果表明, 珠江口滨海湿地退化主要表 现在 4 个方面: 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产力不断下降、湿地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和湿地景观破碎化。珠江口滨 海湿地退化的原因主要为滩涂开发与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养殖污染、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海砂开采和港口 码头建设以及水土资源开发等因素。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对策主要有: 制定有关滨海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湿地 保护与利用规划;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滨海湿地有关技术研究; 建立滨海湿地动态监测体系; 加大滨海湿地保护 区建设的力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 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 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 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 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 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 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 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 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 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 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 变化趋势较为明显, 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 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 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 它的深部地壳结 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 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根据2004年9月18日—10月2日南海北部航次所获得的表层浮游植物群数据, 对其组成及数量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该次调查鉴定浮游植物共53属152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属于硅藻门35属88种、甲藻门15属60种、蓝藻门1属2种及金藻门1属1种等; 优势种中分布较广泛的有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反曲原甲藻Prorocentrum sigmoides、微小原甲藻P. mininum、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等; 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数量范围为(0.11—23.61)×106cells•m-3, 呈现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平面分布格局,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E506站和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的B3站; 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也是近岸的站点较高, 以靠近珠江口E708站的51种为最多。硅藻类细胞丰度范围为(0.02—8.13)×106cells•m-3, 主要分布在高盐的外海水域, 其中产二甲基磺酸丙酯(DMSP)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在多个站点出现; 甲藻类以近岸水域居多, 细胞丰度最高达15.67×106cells•m-3(E506站), 其中数量较多的赤潮种类主要有锥状施克里普藻、反曲原甲藻、微小原甲藻、环沟藻Gyrodinium spp.等; 固氮的红海束毛藻在调查海域广泛分布, 但主要集中于东部, 以E206站最多, 高达1.8×107cells•m-3。结合水文资料和其他层次的浮游植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红海束毛藻的分布与黑潮水的入侵存在一定关系, 其分布受水团和海流的影响。
珠江口海域地质环境比较复杂, 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通过收集的浅地层剖面、卫星遥感、钻孔资料及系统的野外调查, 研究了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分布, 编制了珠江口灾害地质示意图。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很多, 可划分为新构造灾害地质、侵蚀堆积灾害地质、承压流体塑性体灾害地质、结构不均匀性灾害地质4个类型, 包括活动断层、地震、浅层气、沙波、潮流沙脊、冲蚀槽沟、海岸侵蚀与淤积、陡坎、埋藏古河道、浅埋基岩面等。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且密集。新构造运动及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 决定了珠江口海域复杂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珠江口众多的灾害地质问题将会对经济发展和海底工程建设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分别测定了1704尾13月龄和596尾20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 (x3)和体重(y), 计算相关系数,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他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 在两个不同生长时期, 全长、体长、体高和体重4个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 800—0.977之间, 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在13月龄, 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22)最大, 其次为体长(0.445), 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在20月龄, 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394)最大, 其次为体长(0.328)、全长(0.271), 各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时期, 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是不同的, 早期选种(13月龄)时要注意体高和体长的挑选, 而在晚些时候(20月龄)选种, 对体高、体长和全长均要考虑, 才能够保证选择效果。
海洋生物型临床肠内营养制剂作为新型临床营养制剂已显示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近年来, 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临床营养制剂基料安全性研究显得十分迫切。通过综述国内外临床营养制剂基料安全性研究现状, 对其基料中重金属、海洋生物毒素、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等危害物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危害物控制技术和脱除方法, 为优质基料的选择和安全、高效、优质的临床营养制剂的研制开发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ICOADS海洋气象资料,结合ISCCP短波辐射和OISST海面温度,研究并探讨了ENSO等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背景下南海海表面温度(SST)的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南海SSTA的年际变化和ENSO关系密切,并且分为两个阶段。以增暖事件为例,在厄尔尼诺(El Nino)发生年的冬季和消亡年的夏季,南海出现了两次显著增暖。第一次增暖出现在El Nino盛期,是El Nino影响的一部分,这时南海云量减少,净太阳辐射通量增加,SST上升。第二次增暖出现在El Nino结束后的夏季,不是El Nino直接作用的结果;这时夏季风减弱,一方面使得海洋的潜热损失减少,另一方面减弱了越南东部沿岸的上升流,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SST增加。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 珠江口海域环境已受到较严重污染, 对该海域环境污染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和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为主的污染规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 过量的氮磷输入已导致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诱发该海域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 水体层化和富营养化耦合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底层季节性缺氧,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主要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富集, 柱状沉积物的记录反映出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指出, 当前和今后该海域环境污染急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生物体组织中的传递过程和在食物链中累积规律、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复合污染效应、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污染控制策略等。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 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 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 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 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 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 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 km•s−1)、S波速度(VS=4.20—4.23 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 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2006年12月在海南省东北部河流万泉河和文昌河以及周边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体系采集水样, 测定其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结果表明, 万泉河水体中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9.3和39.7μmol•L?1; 文昌河水体中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则为133.0和47.4μmol•L?1, 其周边红树林水体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4.1和27.9μmol•L?1; 珊瑚礁周边水体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6.3和22.4μmol•L?1。文昌河周边的养殖活动及红树林水体对该河流中的高DOC和POC可能有显著贡献, 且文昌河POC%与TSM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2=0.71, n=9)。万泉河、文昌河和珊瑚礁周边水体POC/Chl a的比值分别介于72—312、43—196、122.5—334。估算浮游植物对万泉河、文昌河和珊瑚礁周边水体POC的贡献量分别为34%、45%、38%。
利用1958—2005年(共48年)有关南海西沙群岛的气象资料与ENSO观测资料, 从气温、降雨、台风3个方面研究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气候异常与ENSO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气候异常与ENSO事件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具体表现如下。气温方面, 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逐月气温距平百分率与月ENSO指数存在显著的统计正相关关系, 在厄尔尼诺期间一般表现为气温偏高(正距平), 拉尼娜期间则相反; 功率谱分析显示该地区气温异常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并且周期与ENSO事件的周期非常一致。降雨方面, 年平均ENSO指数与西沙群岛海域年降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典型拉尼娜年的降雨量比厄尔尼诺年多约50%。台风方面, ENSO指数与到达该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次存在显著的统计负相关关系, 在厄尔尼诺期间的热带气旋频次比拉尼娜期间明显要少。
琼东上升流是海南岛东部沿岸的季节性上升流, 通常发生在4—9月18°30′—20°N、111°30′E以西近岸, 6—7月最强, 夏季表层水体呈现明显的低温、高盐、低溶解氧和高营养盐特征。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琼东上升流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这些研究主要描述了琼东上升流的基本水文特征、年际差异以及风场和地形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对比近年来沿岸上升流的前沿研究, 指出在琼东上升流的生态动力综合调查、年际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以及与大尺度背景场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肠道细菌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C), 通过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 0.2%中草药(M), 0.20%中草药制剂+0.30%芽孢杆菌(BM1), 0.10%中草药制剂+0.15%芽孢杆菌(BM2), 0.30%芽孢杆菌(B)。实验分成5组, 分别投喂上述饲料, 共进行了56d。结果表明, 各组对虾的成活率95.83%—98.33%, 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 投喂实验饲料的各组对虾终末体重均高于对照组(C), 其中BM2与C差异性显著(P<0.05); M、BM1和BM2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C和B; M组的对虾肠道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均高于其他各组, 而共同添加组BM1和BM2的异养菌和弧菌数则最少。从各组选取菌落数在50—100, 分布均匀的平板, 随机挑取30株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C、M、BM1、BM2和B组细菌属数分别为11、8、6、5和7个。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和芽孢杆菌促进了对虾的生长, 且共同添加的效果好于单独添加, 它们的使用改变了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组成。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 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 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 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 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 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 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 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 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4月9日, 在南海北部外陆架与陆坡上的沙波区进行了海底流速的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潮流与海流较弱,但时有流速达30—77cm.s-1的海底强流发生。强流方向与南海北部内波传播方向相对应,多分布在偏NW向与偏SE向。偏SE向流强于偏NW向流,与内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下坡流大于上坡流的特征一致。对流速序列进行了旋转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高于M2分潮的频率中,众多的振荡分量具有内波流性质,说明阵发性强流为内波所致。采用观测流速计算了沙波的移动速度,计算结果得出强流能起动海底泥沙,由于NW向传播(上坡方向)的内波导致了SE向(下坡方向)的净流动,沙波偏SE向移动,但沙波移动速度不大,小型沙波移动速度小于1.6m.a-1。采用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计算了强台风驱动的海底流速过程,表明潮流、风暴潮耦合也能移动海底沙波,但沙波移动方向与台风路径相关,不一定为SE向,且移动距离更小,潮流、风暴潮耦合不是沙波移动的主要动力机制。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 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 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 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 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 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 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 淀粉酶最适pH是7.6, 脂肪酶最适pH为4.2; 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 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 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连续影像样方调查方法较常用的截线样条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该方法于2008年7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开展了5条垂直岸线断面和2条平行岸线断面的石珊瑚覆盖率调查。调查发现, 永兴岛珊瑚覆盖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北、西北和东部断面珊瑚分布相对较多, 覆盖率较高; 西和西南部断面珊瑚分布稀少, 覆盖率低。其中北、西北和东部断面沿礁坡方向珊瑚分布明显减少, 礁坡中上部30—50m以上、水深5—6m以浅的区域, 珊瑚覆盖率高; 而礁坡中下部50m以下、水深约6m以深区域, 珊瑚分布少, 覆盖率低。此外, 北和西北部断面还发现由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和黑皮海绵Terpios hoshinota分别造成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黑死现象,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珊瑚覆盖率。永兴岛珊瑚覆盖率的下降以及空间变化格局的形成主要与30年以来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和珊瑚礁区过度开发有关。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 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 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 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 随着南海夏季风建立, 南海北部、东部的盐度降低, 南部盐度增加。在强季风年, 南海北部沿岸、东部盐度偏低, 南海南部马来西亚以北海域盐度偏高; 弱季风年南海盐度异常分布则为北部、东部盐度偏高, 南部盐度偏低。南海上层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和季风强度的响应均与南海的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存在密切关系。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 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 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 外磁静区磁性基底深度为6—7km, 介于内磁静区(8—10km)和海盆区(4—5km)之间, 可能是前新生代残留古洋壳。外磁静区和下地壳高速层相对应, 指示其可能是在裂前或裂间由底侵作用形成的。陆架坡折带附近的F2断裂是内磁静区的北侧边界, 指示了南海北部陆壳向过渡壳的转变分界; 位于下陆坡与海盆的交界处的F4断裂为外磁静区的南侧边界, F3断裂可能指示了洋陆分界线的位置。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出版:科学出版社
总发行:科学出版社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创刊:1982年
刊期:双月刊
刊号:ISSN 1009-5470
CN 44-1500/P
网址:http://www.jto.ac.cn
Email:rdhyxb@scsio.ac.cn
电话:020-891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