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基孟, 王永刚. 地震勘探原理[M].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9: 237-247.
[2] BAHORICH M, FARMER S. 3-D seismic discontinuity for faults and stratigraphic features: the coherence cube[J]. WLE, 1995, 14 (10): 1053-1058.
[3] 王大伟, 刘震, 陈小宏, 等. 地震相干技术的进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2): 71-76.
[4] 苑书金. 地震相干体技术的研究综述[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 30(1): 7-16.
[5] 李玉新. 地震相干技术在断层与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26(3): 67-71.
[6] 朱伟林, 张功成, 杨少坤, 等.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天然气地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2007: 329-345.
[7] HUANG BAOJIA, XIAO XIANMING, LI XUXUAN, et al. Geochemistry and origins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offshore South China Sea[J]. Org Geochem, 2003, 34(7): 1009-1025.
[8] 姚伯初, 万玲, 刘振湖.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 29(5): 543-549.
[9] 王建桥, 姚伯初, 万玲, 等.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25(2): 91-100.
[10] 夏斌, 崔学军, 谢建华, 等.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28(3): 221-227.
[11] 夏斌, 吕宝凤, 吴国干, 等.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构造迁移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18(5): 629-634.
[12] 姚伯初. 南海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史[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16(2): 1-13.
[13] 闫义, 夏斌, 林舸, 等.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25(2): 53-61.
[14] 陶维祥, 赵志刚, 何仕斌, 等.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 地球学报, 2005, 26(4): 359-364.
[15] 龙根元, 吴世敏, 曾广东.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伸展构造的几何学分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 30(3): 71-77.
[16] 李绪宣, 朱光辉.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及其油气输导特征[J]. 中国海上油气, 2005, 17(1): 1-7.
[17] 杨涛涛, 吕福亮, 王彬, 等. 南海北部深水西区中中新世混合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J]. 海相油气地质, 2010, 15(4): 30-34.
[18] 钟志洪, 王良书, 李绪宣, 等.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24(1): 29-36.
[19] MARFURT K J, SCHEET R M, SHARP J A, et al. Suppress of the acquisition footprint for seismic sequence attribute mapping[J]. Geophysics, 1998, 63(3): 1024-1035.
[20] MARFURT K J, KIRLIN R L, FARMER S L, et al. 3-D seismic attributes using a semblance based coherency algorithm[J]. Geophysics, 1998, 63(4): 1150-1165.
[21] GERSZTENKORN A, MARFURT K J. Eigenstructure- based coherence computations as an aid to 3-D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mapping[J]. Geophysics, 1999, 64(5): 1468-1479.
[22] 王西文, 杨孔庆, 刘全新, 等.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相干体算法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 37(4): 328-331.
[23] 叶增炉, 何建军, 林杰. 基于小波变换相干体算法的实现及应用效果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3(5): 528-531.
[24] 孙义梅, 杨春峰, 陈程, 等. 相干技术的参数选取及其效果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5): 640-645.
[25] 靳玲, 张本书, 苏桂芝, 等. 相干体参数的实验选取[J]. 断块油气田, 2005, 12(2): 24-29.
[26] 李玲, 冯许魁. 用地震相干数据体进行断层自动解释[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33(1): 105-111.
[27] 佘德平, 曹辉, 郭全仕. 应用三维相干技术进行精细地震解释[J]. 石油物探, 2000, 39(2): 83-88.
[28] 吴永平, 王超.三维相干体技术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 2008, 15(2): 27-29.
[29] 佘德平, 曹辉, 郭全仕. 断裂系统解释与储层预测中的三维相干技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1): 100-105.
[30] 袁圣强, 曹锋, 吴时国, 等.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曲流水道的识别及成因[J]. 沉积学报, 2010, 28(1): 68-75.
[31] 吴时国, 秦蕴珊.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J]. 沉积学报, 2009, 27(5): 922-930.
[32] 孙辉, 范国章, 吕福亮, 等. 孟加拉湾缅甸若开盆地上新统斜坡水道复合体沉积特征[J]. 沉积学报, 2011, 29(4): 695-703.
[33] 赵邦六, 杜小弟. 生物礁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识别[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158-160.
[34] 胡伟光. 相干体技术在川东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0, 32(3): 260-265.
[35] 王玉学, 韩大匡, 刘文岭, 等. 相干体技术在火山岩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物探, 2006, 45(2): 192-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