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范磊,刘秦玉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83-8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83
摘要2855)   PDF (6368KB)(2174)   

利用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面温度异常的关系。选取各关键海区分析海温与西太副高在不同时段上的超前滞后相关, 结果表明,冬季东太平洋海温与滞后其2—3个月的副高异常达最大正相关,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同期副高异常的正相关最显著;西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与同期的副高负相关最显著;北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滞后副高1—2个月时存在负相关,大西洋暖池区6月与西太副高的同期正相关最大;对南太平洋来说,冬季的西太副高与从前秋到春季的SST都存在最大负相关。海表温度的异常主要解释冬春季的西太副高异常,而对于夏秋季副热带高压,SST的作用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4)
2. 南海潜在海啸灾害的模拟
潘文亮,王盛安,蔡树群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6): 7-1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6.007
摘要2650)   PDF (4945KB)(1874)   

结合南海海域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地震学特征以及历史地震记录,在回顾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海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震源区域,并讨论了在我国南海沿岸发生海啸灾害的潜在可能性。采用目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COMCOT海啸模式,对马尼拉海沟的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中包含了由地震参数到海面初始变形的转换、海啸的深水传播过程以及海啸的浅水传播过程。采用三重嵌套网格,外层网格对应于大范围的深水区域,使用球坐标系下的线性控制方程;第二层网格对应中等范围的较浅水区域,使用球坐标系下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第三层网格对应小范围的浅水区域,使用直角坐标系下的非线性控制方程。由模拟计算得到的海啸传时分布、近岸海面升降强度、四个特定点上海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等的结果表明,我国南海沿岸遭受海啸袭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应进一步对南海海啸进行监测、预警和研究。COMCOT模式性能良好,可用于对南海潜在地震海啸的进一步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CSCD(10)
3. 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黄小平,田磊,彭勃,张大文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1-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01
摘要2631)   PDF (339KB)(3605)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 珠江口海域环境已受到较严重污染, 对该海域环境污染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和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为主的污染规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 过量的氮磷输入已导致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诱发该海域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 水体层化和富营养化耦合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底层季节性缺氧,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主要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富集, 柱状沉积物的记录反映出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指出, 当前和今后该海域环境污染急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生物体组织中的传递过程和在食物链中累积规律、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复合污染效应、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污染控制策略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CSCD(18)
4. 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现状与态势
马丽丽, 田新朋, 李桂菊, 赵晏强, 殷建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5): 134-146.   DOI: 10.11978/2020104
摘要2573)   HTML1691)    PDF (3887KB)(1588)   

海洋微生物因长期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特殊的代谢途径, 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使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成为海洋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视角, 从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天然产物研究现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估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概述, 分析了当前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状况和发展态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2)
5. 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初探
李洁, 经志友, 张偲
热带海洋学报    2018, 37 (6): 1-15.   DOI: 10.11978/2017127
摘要2555)   HTML1394)    PDF (1521KB)(1618)   

季风驱动下的南海海洋动力过程有着季节性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显著影响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海洋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环境变化和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有着积极的响应。将微生物生态过程与海洋动力过程相结合, 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过程的耦合, 是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海洋学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 从南海北部上升流、海洋锋面、中尺度涡旋、次中尺度过程及其对海洋细菌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探讨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初步研究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6. An improved, SSH-based method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ocean
WANG Xin, DU Yun-yan, ZHOU Cheng-hu, FAN Xing, YI Jia-wei
热带海洋学报    2013, 32 (2): 15-2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3.02.002
摘要2513)   PDF (1543KB)(1936)   

Mesoscale eddi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ceanic features. How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these mesoscale eddies from available dat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rough careful examination of existing methods, we propose an improved, SSH-based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inclusion relation of enclosed SSH contours, the mesoscale eddy boundary and core(s) can be automatically identified. The time evolution of eddies can be examined by a threshold search algorithm and a tracking algorithm based on similarity. Sea-surface height (SSH) data from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Layered Ocean Model (NLOM) and sea-level anomaly (SLA) data from altimeter are used in the many experiments, in which differen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re compare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is able to extract the mesoscale eddy boundary more precisely, retaining the multiple-core stru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acking algorithm, this method can capture complete mesoscale eddy processes. It can thus provide reliabl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reconstructing eddy dynamics, merging, splitting, and evolution of a multi-core structur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CSCD(6)
7. 珠江口海域污染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
张景平,黄小平,江志坚,黄道建,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69-7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69
摘要2322)   PDF (1159KB)(3681)   

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对珠江口海域2006年7月和2007年3月调查的数据进行污染程度评价, 并讨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等级处于中度污染至严重污染之间, 其中利用水质化学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严重污染, 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的结果为轻中污染至重污染。本研究认为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比利用浮游植物或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更加合理, 但其评价标准仍有待更多的调查来验证和修正。同时, 利用不同类群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对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时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评价中不能单从一种指数结果就轻易下定论, 结合理化监测结果, 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CSCD(31)
8. 利用海底地震仪数据分析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
敖威,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6): 61-6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6.061
摘要2292)   PDF (4891KB)(1710)   

在海底布设的海底地震仪(OBS)能比较清晰地记录到海底的环境噪音,而台风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在海底传播的弹性波,从而影响海底的环境噪音,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OBS的数据记录。本文通过分析台风对工作区的整个影响过程中OBS记录数据的振幅变化,再选择合适的滤波方式,首次发现台风产生的风浪及涌浪在短周期海底地震仪的记录数据上有良好的表现特征,指出了台风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另一种可能的影响方式,并由此得出:1)台风产生的风浪和涌浪对海底环境噪音的影响模式不同;2)风浪和涌浪所加强的海底环境噪音的范围和程度不同;3)短周期OBS可以比较清晰的记录涌浪信息,其周期主要是6—8 s,且能量稳定(简称“8秒现象”)。这三点结论为后期的海洋地震研究和海洋学其他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5)
9. 南海北部沙波区海底强流的内波特征及其对沙波运动的影响
夏华永,刘愉强,杨阳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6): 15-22.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6.015
摘要2276)   PDF (2386KB)(1787)   

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4月9日, 在南海北部外陆架与陆坡上的沙波区进行了海底流速的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潮流与海流较弱,但时有流速达30—77cm.s-1的海底强流发生。强流方向与南海北部内波传播方向相对应,多分布在偏NW向与偏SE向。偏SE向流强于偏NW向流,与内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下坡流大于上坡流的特征一致。对流速序列进行了旋转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高于M2分潮的频率中,众多的振荡分量具有内波流性质,说明阵发性强流为内波所致。采用观测流速计算了沙波的移动速度,计算结果得出强流能起动海底泥沙,由于NW向传播(上坡方向)的内波导致了SE向(下坡方向)的净流动,沙波偏SE向移动,但沙波移动速度不大,小型沙波移动速度小于1.6m.a-1。采用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计算了强台风驱动的海底流速过程,表明潮流、风暴潮耦合也能移动海底沙波,但沙波移动方向与台风路径相关,不一定为SE向,且移动距离更小,潮流、风暴潮耦合不是沙波移动的主要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CSCD(9)
10. 厄尔尼诺期间和后期南海海面温度的两次显著增暖过程
黄卓,徐海明,杜岩,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49-5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49
摘要2267)   PDF (4646KB)(2051)   

通过分析ICOADS海洋气象资料,结合ISCCP短波辐射和OISST海面温度,研究并探讨了ENSO等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背景下南海海表面温度(SST)的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南海SSTA的年际变化和ENSO关系密切,并且分为两个阶段。以增暖事件为例,在厄尔尼诺(El Nino)发生年的冬季和消亡年的夏季,南海出现了两次显著增暖。第一次增暖出现在El Nino盛期,是El Nino影响的一部分,这时南海云量减少,净太阳辐射通量增加,SST上升。第二次增暖出现在El Nino结束后的夏季,不是El Nino直接作用的结果;这时夏季风减弱,一方面使得海洋的潜热损失减少,另一方面减弱了越南东部沿岸的上升流,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SST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 CSCD(11)
11. WAVEWATCH Ⅲ 和 SWAN 模式在南海北部海域海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江丽芳,张志旭,齐义泉,陈荣裕
热带海洋学报    2011, 30 (5): 27-3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1.05.027
摘要2257)   PDF (1139KB)(6297)   
基于1987年9月到1988年8月期间南海北部的一个浮标资料, 首先分析了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推出的再分析风场在南海北部海域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风场在一定程度上与浮标观测结果相一致。然后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场作为海浪模式输入场, 评估了WAVEWATCHⅢ(WW3)和SimulatingWavesNearshore(SWAN)这2个海浪模式在南海北部海域模拟海浪的能力, 结果表明在季风和季风转换期间, WW3模式和SWAN模式对有效波高的模拟能力几乎一致。在季风期间, WW3模式对平均波周期的模拟能力优于SWAN模式; 而在季风转换时期, SWAN模式模拟平均波周期的能力较好。此外, 还利用WW3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海浪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波高受季风影响呈显著的季节变化, 平均波周期呈现相对显著的半年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CSCD(10)
12. 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李恒翔,严岩,何伟宏,邹晓理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08-11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108
摘要2246)   PDF (288KB)(4381)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 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 其中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有孔右旋虫Dexiosprira foraminosus、左旋虫Spirorbis papillatu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物全年附着, 2006年5—10月为附着高峰期。北部湾白龙邻近海域的月板、季板和年板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200.54、2 550.37和15 121.67g•m?2, 均比大亚湾和湛江港的低, 而比清澜港和北部湾涠州岛的高。码头附着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高潮带为滨螺区, 中潮带为牡蛎—笠藤壶分布带, 低潮带主要为藻类。在调查的基础上, 还针对海洋工程、海水养殖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给出不同的防污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CSCD(9)
13. NaHSO3对盐生杜氏藻生长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程建峰,胡芬红,沈允钢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65-7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65
摘要2245)   PDF (326KB)(4018)   

为优化盐生杜氏藻营养盐配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物量及色素积累,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安全环保的植物循环光合磷酸化促进剂——NaHSO3(≤0.40mM•L-1)溶液对盐生杜氏藻生长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aHSO3可显著促进盐生杜氏藻生长, 提高叶绿素a (Chl a)和b(Ch1 b)含量、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和Chl/Car; 促进效应随浓度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 低浓度(<0.10mM•L-1)效应较好, 以0.07mM•L-1为最佳。NaHSO3提高Chl b的效应大于Chl a, 降低Chl a/Chl b比值, 随浓度增加表现为先降后升, 以0.07mM•L-1降低最大。本试验条件下, 盐生杜氏藻生物量与光合色素含量间及各光合色素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与生物量(Y, g•L-1)相关最大的是Chl b (XChl b, μg•ml-1), 符合Y=0.284XChl b-0.883 (R2=0.994**)(**表示Y与X之间在0.01水平上极显著相关,下同); 其次为Chl (XChl, μg•ml-1), Y=0.100XChl-2.022 (R2=0.993**), 为生长动态的及时掌握提供了有效的间接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4. 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戴纪翠,高晓薇,倪晋仁,尹魁浩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85-9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85
摘要2214)   PDF (326KB)(2312)   

根据2000—2007年深圳近海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基础监测资料, 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两种评价方法, 对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深圳近海海域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 除固戍近海外, 大部分海域基本上为II类沉积物, 其污染程度大小顺序为: 固戍近海>深圳湾中>深圳湾口>沙头角湾口。其中沉积物中Cu和Zn超标严重, 固戍近海沉积物中Cu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128.96mg.kg-1和199.40mg.kg-1, 为III类沉积物。研究还表明, 深圳近海海域基本上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 7种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为: Hg>Cd>Cu>As>Pb>Cr>Z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CSCD(9)
15. 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
,赵美训,赵晓晨,陈建芳,邢磊,SARNTHEIN M,陆红峰,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45-5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45
摘要2200)   PDF (2767KB)(1827)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据。本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南海77个站位的调查,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3种主要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5—1 147 ng?g–1,陆源生物标志物C27+C29+C31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7—732 ng?g–1。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区、越南外部及巽他陆架北部的2个上升流区等高生产力区。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分布与现代海洋调查和其他古生产力指标对比显示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生产力。相对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蛋白石,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南海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氧化降解和陆源冲淡效应的影响,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和吕宋西北上升流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表层生产力的变化出现偏差,因此,在南海利用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重建生产力存在区域性限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CSCD(6)
16. 不考虑局地引潮势的南海正压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
佟景全,雷方辉,毛庆文,齐义泉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9.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01
摘要2186)   PDF (853KB)(3898)   

利用ECOM模式模拟南海正压M2、S2、K1、O1分潮, 对南海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M2、S2、K1和O1分潮分别有38.93、5.77、29.73和28.97GW的能通量经吕宋海峡传入南海, 并有2.42、0.36、8.67和7.86GW的能通量由南海经卡里马塔海峡传入爪哇海。由东海及吕宋海峡西北部传入台湾海峡的M2分潮能通量为25.28GW。半日潮进入北部湾和泰国湾的能通量较少(6.52GW), 全日潮则较大(24.74GW)。通过民都洛和巴拉巴克海峡断面, 全日潮由南海向苏禄海共输送12.28GW的能通量, 而半日潮则由苏禄海向南海输送1.92GW的能通量。由模式输出结果估计得到的南海各局部海域的底摩擦耗散与净潮能通量存在差异, 为使二者平衡, 可对南海不同海域的底摩擦系数进行调整。依净潮能通量与底摩擦耗散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台湾海峡、北部湾、泰国湾及南海深水海域的底摩擦系数分别为0.0023、0.0024、0.0023和0.002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CSCD(5)
17. 海洋飞沫参数化方案在台风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刘磊,郑静,陆志武,章亦涛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7-2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17
摘要2173)   PDF (759KB)(3531)   

海洋飞沫作为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因子, 在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Fairall和Andreas海洋飞沫参数化方案加入到WRF模式中对两个台风——“珊珊”、“桑美”进行了模拟, 以研究不同海洋飞沫参数化在WRF模式中对台风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入Fairall方案后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 使得台风的热力结构得以改变, 暖心结构十分明显, 从而影响了动力场结构。相对涡差解释了台风移动路径变化的原因, 热成散度、涡度以及水汽通量的改变影响了台风的强度。Andreas方案由于界面通量算法在考虑海表面动量粗糙度、热力粗糙度及水汽粗糙度随风速、相对湿度变化的情况下, 得到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较Fairall方案为弱, 因而台风的强度不强。飞沫参数化方案对模拟台风路径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CSCD(6)
18. 近50年来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气候异常的ENSO效应
晏宏,孙立广,刘晓东,邱世灿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5): 29-3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5.029
摘要2173)   PDF (307KB)(2723)   

利用1958—2005年(共48年)有关南海西沙群岛的气象资料与ENSO观测资料, 从气温、降雨、台风3个方面研究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气候异常与ENSO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气候异常与ENSO事件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具体表现如下。气温方面, 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逐月气温距平百分率与月ENSO指数存在显著的统计正相关关系, 在厄尔尼诺期间一般表现为气温偏高(正距平), 拉尼娜期间则相反; 功率谱分析显示该地区气温异常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并且周期与ENSO事件的周期非常一致。降雨方面, 年平均ENSO指数与西沙群岛海域年降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典型拉尼娜年的降雨量比厄尔尼诺年多约50%。台风方面, ENSO指数与到达该地区的热带气旋频次存在显著的统计负相关关系, 在厄尔尼诺期间的热带气旋频次比拉尼娜期间明显要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CSCD(10)
19. 红树林湿地沉积速率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涛, 刘莹, 乐远福
热带海洋学报    2017, 36 (2): 40-47.   DOI: 10.11978/2016052
摘要2157)   HTML703)    PDF (381KB)(1364)   

红树林湿地对维持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带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广西北海市红树林湿地作为研究对象, 对该地区两处湿地钻孔沉积物的粒度、沉积速率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结合当地近30余年的降雨量和台风登陆频率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红树林沉积物中风暴沉积的粒度组分、含量以及影响风暴沉积输入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红树林沉积速率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 1) 正常天气状况下由潮流输入的泥沙粒级均为粉砂-黏土组分, 红树林沉积中的砂粒级组分为台风期间的暴风浪输入。风暴沉积在南流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6%, 在大冠沙红树林沉积物中所占比重超过73%。2) 近30年来, 两处红树林湿地的沉积速率对于台风登陆频率增加有明显正响应, 而对降雨量变化则无明显响应。3) 在径流来沙量较少的大冠沙红树林湿地, 由于岸线开敞、潮间带和红树林带宽度较小, 导致台风期间暴风浪入射能量较强, 风暴沉积输入量较高, 其沉积速率反而高于径流来沙量充足的河口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挑战与机遇
王友绍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3): 1-14.   DOI: 10.11978/YG2020006
摘要2132)   HTML1459)    PDF (8530KB)(1416)   

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具有“四高”特性(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和高抗逆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 全球约有红树林1700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25℃等温线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高达2000gC·m-2·a-1, 具有高强度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对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30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是一个脆弱的、敏感的生态系统, 也是首先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海岸带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着全球红树林的生存和分布方式。本文将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和极端天气4个主要方面, 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变化特征, 阐述红树林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极端天气响应与适应的生态学机制, 并简要概述了红树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危害中的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也将为红树林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改进的RCA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缺氧及初级生产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恒,李适宇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20-3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20
摘要2117)   PDF (1673KB)(2686)   

针对珠江口藻类生长受泥沙遮光限制明显的问题, 对RCA(row and column of Aesop)三维水质模型进行改进, 加入泥沙模块及悬沙遮光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应用改进的RCA水质模型, 对珠江口的营养盐、浮游植物及溶解氧进行模拟研究, 结果显示, 改进的RCA水质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洪季珠江口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溶解氧在水平及垂向上的空间分布, 这表明该水质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中生态因子的关键过程。珠江口的缺氧现象在物理和生化过程的共同作用下, 被限制在伶仃洋的西滩和中滩及磨刀门海域。在洪季, 大量冲淡水进入珠江口形成锋面, 颗粒态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在锋面的影响下, 大量集中沉降在伶仃洋的西滩及中滩特定区域及磨刀门外, 产生较高的底泥耗氧率(sediment oxygen demand, SOD)。而在高SOD的区域, 水体分层通常也较明显, 因而产生缺氧现象。另一方面, 伶仃洋水体中磷的限制作用明显, 加上悬浮泥沙的遮光作用, 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 使得初级生产力低; 而在陆架上, 悬沙浓度减少使初级生产力增加, 但由于海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的沉积分散于整个陆架上, 无法产生伶仃洋内的高SOD区域, 加上水体分层不明显, 并没有产生缺氧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CSCD(5)
22. 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评述
张乔民,施祺,余克服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8-1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08
摘要2106)   PDF (266KB)(2466)   

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的红树林基围(land-based enclosure)养殖传统模式是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开发范例之一。本文介绍了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的3个个例: 仅存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传统基围养殖运作历史和演变, 及其候鸟生境、养殖、观鸟、环境教育综合功能的实现; 珠海淇澳岛大围湾红树林传统和粗放式基围养殖试验和围内水位盐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红树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伶仃洋东岸海上田园红树林海水种植−集约式养殖系统试验和红树林净化水质研究。在珠江口红树林保护管理及海域污染防治过程中建议重视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建立新的基围养殖示范区, 大力推广红树林基围养殖的生态开发模式, 探索毁林养殖区红树林友好式整治模式, 改善红树林基围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量, 加强红树林基围养殖系统相关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1)
23. 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
欧林坚,张玉宇,李扬,王华接,谢学东,荣志明,吕颂辉,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57-6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57
摘要2100)   PDF (358KB)(2626)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 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 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 盐度变化范围15.49—17.92。双胞旋沟藻的细胞密度随温度和盐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 最高细胞密度达1.6×106个.L-1。在赤潮发生后期, 海区水温下降及群落中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数量的上升, 可能是导致双胞旋沟藻赤潮衰亡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CSCD(9)
24. 南海南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
向荣,陈木宏,成鑫荣,张兰兰,陆钧,刘建国,陈忠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59-6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59
摘要2095)   PDF (4924KB)(1934)   
nul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25. 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
张凌,陈繁荣,殷克东,吕莹,杨永强,张德荣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98-10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98
摘要2078)   PDF (391KB)(2202)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 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 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 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 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 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 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 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 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CSCD(11)
26.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李健,陈荣裕,王盛安,毛华斌,何云开,隋丹丹,谢强,施平,杨跃忠,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 (2): 123-13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2.02.017
摘要2066)   PDF (530KB)(4291)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 , 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 , 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 (VENUS) 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 , 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 , 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 , 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 , 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 , 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 2008 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 , 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 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 , 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 , 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CSCD(8)
27. 南海名浅考
赵焕庭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5-1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05
摘要2062)   PDF (2599KB)(1975)   
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已知南海海名最早出现于周宣王(827BC—782BC在位)时的《江汉》诗中。秦汉之间214BC—111BC时著的《山海经?海内东经》篇,记述了现时广东省三水和广州以南地区当时为海,称南海。这可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述,以及现代珠江三角洲的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河口演变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南海古时别名涨海。明清时期外国人称为大明海和大清海。清朝以来,外国人把它翻译成(或称作)英文“South China Sea”,而近代某些中国人再把这个英文名词直译成汉文“南中国海”,忽视“南海”固有的中文名称。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后出版的地图和其他正式出版物,皆只用“南海”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2)
28. 野生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区又君,李加儿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97-102.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97
摘要2056)   PDF (290KB)(3641)   

该研究测定了野生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 波纹唇鱼肌肉(鲜样)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80.97%、18.38%、0.10%和0.49%。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 总量为15.70%(鲜重), 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37%, 必需氨基酸的组成符合FAO/WHO的标准。氨基酸的支/芳值为2.5654, 接近正常人的支/芳值; 依据氨基酸评分(AAS)结果,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Thr), 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Trp); 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8.46; 4种鲜味氨基酸(SAA)的总量为31.85%。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 +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为21.86%。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钠、钾、钙、镁、铁、铜、锌等元素, 表明波纹唇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CSCD(9)
29. 氮、磷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II 种类组成
朱艾嘉,黄良民,林秋艳,许战洲,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6): 103-11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6.103
摘要2048)   PDF (3236KB)(1699)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氮(NO3-或脲氮 (urea))和无机磷(PO43-)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潜在影响。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季种类组成的平面变化最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实验结果显示,春季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翼根管藻模式变型Rhizosolenia alata f. genuin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之间的演替可能受氮、磷条件变化的控制。夏季优势种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之间的演替可能受营养条件外的因素控制。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夏季无机氮磷比值较高的实验组中未出现磷限制现象,无机氮磷比值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也没有显著影响,而秋季氮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较明显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30. 裂谷盆地构造热演化的数值模型及在南海北部的应用
廖杰,周蒂,赵中贤,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6): 41-5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6.041
摘要2046)   PDF (2720KB)(1622)   

在沉积盆地的定量模拟研究中,建立各种数值模型是研究的基础。由于裂谷盆地在科学研究和油气勘探上的重要性,对其数值模型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本文选择影响较大的或对南海被动陆缘研究有重要作用的数值型进行介绍,包括最基础的McKenzie瞬时拉伸模型,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限时拉伸模型、单剪伸展模型、挠曲悬臂梁模型、伸展随深度变化的模型和多幕拉伸模型。重点介绍各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应用条件、盆地演化的数学表达式,分析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文中还列举了南海北部的一些研究实例,以帮助深入理解不同数值模型的方法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CSCD(2)
31.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
申玉春,陈作洲,吴灶和,黄翔鹄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5): 111-11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5.111
摘要2046)   PDF (340KB)(2175)   

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耗氧率、排氨率的关系, 并分析了实验对虾肌肉成分。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逐渐提高, 但饲料蛋白水平对其存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下, 实验对虾的存活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 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对虾的生长速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盐度18‰时达到最快的生长速率, 而后生长速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盐度的提高, 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 而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 实验对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 肌肉含水率、无氮浸出物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 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 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下降(P<0.05), 耗氧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3 h。排氨率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逐渐升高, 随盐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排氨率高峰值出现在摄食后2 h。盐度与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氧氮比影响显著(P<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CSCD(4)
32. 不同氮磷比对中肋骨条藻和威氏海链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刘皓,高永利,殷克东,袁翔城,徐杰,HARRISON Paul J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6): 92-9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6.092
摘要2043)   PDF (376KB)(2931)   

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氮磷摩尔比(4︰1, 16︰1, 64︰1)的培养液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对它们的比生长率、细胞状态、细胞对外界氮磷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细胞内氮磷比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氮磷比显著影响两种硅藻的生长和生理状态, 氮浓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更大。N限制组(N︰P=4︰1)的比生长率、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条件和P限制组(N︰P=64︰1); 威氏海链藻生长对N的变化比中肋骨条藻更为敏感, 吸收外界无机氮的速率更快。营养盐充足的情况下, 水体中藻细胞的氮磷比变化会较小, 但由于“奢侈消费”现象的存在, 在出现营养盐限制时, 细胞的氮磷比组成会跟随环境的氮磷比改变, 在氮限制的条件下, 细胞的氮磷比会相应减少, 而相反在磷限制的条件下, 细胞的氮磷比会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3) CSCD(18)
33. 不同升温速率对桡足类高起始致死温度的影响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高爱根,徐晓群,寿鹿,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87-92.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87
摘要2035)   PDF (347KB)(3451)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 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 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 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4种桡足类在1℃•h-1、0.1℃•min-1、1℃•min-1和突然暴露等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UILT。结果表明, 同一种桡足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忍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种桡足类的UILT均在升温速率为0.1℃•min?1时最大, 高于或低于该升温速率, 其UILT都降低。因此, 建议桡足类UILT实验的标准升温速率为0.1℃•min-1。在0.1℃•min-1的标准升温速率下, 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真刺唇角水蚤、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 其24h-UILT分别为31.0℃、29.6℃、29.1℃和27.7℃, 48h-UILT分别为30.1℃、29.5℃、28.6℃和27.3℃, 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间均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3)
34. 南澳岛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富集与污染评价
乔永民,顾继光,杨扬,黄长江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77-8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77
摘要2028)   PDF (437KB)(2164)   

南澳岛是广东南澳县的主岛, 周边海域的环境保护被置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为此, 2004年 5月、7月选择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后江湾和白沙湾及以旅游为主的青澳湾作为研究对象, 对南澳岛海域重金属的 含量、分布、富集及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Cd: 0.19mg.kg-1, Cr: 26.86mg.kg-1, Cu: 20.71mg.kg-1, Ni: 22.78mg.kg-1, Pb: 35.67mg.kg-1, Zn: 79.48mg.kg-1, 低于近岸经济发达海域, 但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外海; 在分布特征上表现为湾口高于湾内, 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总趋势, 但在各海湾之间重金属含量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南澳岛海域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输入。该海域以城市污水中代表元素Cu (Cf = 2.75), Pb (Cf = 2.27)富集为主; 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基准和美国太平洋沿岸基线值评价, 南澳岛海域环境质量均处于健康状态, 但其潜在污染效应仍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CSCD(8)
35. 东海黑潮表层盐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任惠茹,康建成,李卫江,安琰,张建平,王甜甜
热带海洋学报    2011, 30 (5): 55-6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1.05.055
摘要2017)   PDF (690KB)(2002)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温、盐数据库资料, 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2006年发布的海底地形数据库资料以及日本海洋科学与技术机构2003年发布的1997—2002年东海地区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研究东海黑潮表层盐度的月季分布特征,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东海黑潮表层盐度存在明显的月季变化特征。总体而言, 12月至次年3月表层盐度高, 6—9月表层盐度低, 4、5月和10、11月为过渡阶段; 表层盐度高值分布在东海黑潮主段靠近东边界一侧; 6—9月入口段的表层盐度高于出口段的表层盐度, 其他月份入口段的表层盐度低于出口段的表层盐度。东海黑潮表层盐度主要受表层温度、降水、径流的影响。冬、春、秋季的表层盐度分布在黑潮主段靠近陆架一侧区域受表层温度影响大; 降水对东海黑潮表层盐度产生局部小范围的影响, 时间主要集中在1月和6—8月份, 区域分布在低纬25°N以南和30°N附近。长江冲淡水夏季对东海黑潮表层盐度的影响大于其他季节对东海黑潮表层盐度的影响, 7月长江径流量达到最大值时, 对应的黑潮扇形区的盐度最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利用混合光谱分解估测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
刘大召,陈楚群,刘汾汾,弓洁琼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43-4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43
摘要2016)   PDF (1243KB)(1631)   

利用遥感技术估测水体中的悬浮泥沙的浓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但将其应用于河口地区悬浮泥沙的监测仍然存在一些限制。限制之一是遥感数据(例如MODIS)的空间分辨率太低,不适合应用于河口等狭小水域的监测。相比较而言,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有196个波段,覆盖400-2500nm的光谱范围,光谱分辨率为10nm,空间分辨率为30m,其高光谱分辨率及高空间分辨率,显示了其在河口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中的巨大潜力。利用2006年12月4号的Hyperion数据、同步实测的高光谱数据及悬浮泥沙浓度数据,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研究。利用混合光谱分解模型计算了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光谱分解模型可以作为遥感监测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CSCD(5)
37. 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类群分布的研究
邓祖军,曹理想,Vrijmoed Lilian L P ,陆勇军,周世宁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77-8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77
摘要2014)   PDF (353KB)(3767)   

从红树林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叶、叶脉、树皮、茎等4个部位, 湿季共分离到297株内生真菌, 干季共分离到232株内生真菌。叶片内生真菌优势类群为青霉属和盘长孢霉, 叶脉为青霉属和枝孢霉属, 树皮内生真菌中不产孢类所占比例最高, 而茎部的优势类群为枝孢霉属和短梗孢霉, 说明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器官和组织特异性。比较各部位内生真菌湿季类群和干季类群发现其优势类群也有一定的变化: 叶片内生真菌湿季优势类群是青霉属和盘长孢属, 而干季优势类群为不产孢类群B和C; 叶脉、树皮、茎的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在湿季和干季也有差异。这说明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降水量、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对内生真菌的类群及其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CSCD(5)
38.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孙慧敏,戴世鲲,王广华,谢练武,李翔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41-4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41
摘要2013)   PDF (444KB)(3652)   

从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到高质量的总DNA, 通过TA克隆构建了含有2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的16S rRNA基因文库, 选择各OTU中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在系统进化树中至少分属于9个类群: 其中放线菌Actinobacteria, 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 和浮霉菌Planctomycetes为优势种; 其他细菌如疣微菌Verrucomicrobia, 鞘脂杆菌Sphingobacteria,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 绿弯菌Chloroflexi, 厚壁菌Firmicute, 酸杆菌Acidobacteria等为非优势种群; 另外有两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种群。在所获得的23个代表克隆子序列中,有11个序列与已知细菌的同源性≤95%, 占到了所有序列的48%, 这一结果说明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海区具有非常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这一海区蕴含着大量未知的微生物资源, 因而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CSCD(9)
39.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刘维达,林昭进,江艳娥,黄梓荣
热带海洋学报    2011, 30 (5): 95-10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1.05.095
摘要2013)   PDF (426KB)(2091)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 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 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 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 在断面分布上, 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 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 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 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 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 其中, 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 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 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 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 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 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 汕头海域最低; 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 粤东海域较低; 在100m水深范围内, 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100m以深渔获率减少。甲壳类渔获率以阳江断面最高, 其他断面均较低; 10—20m浅水区渔获率最高。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 南海北部渔业资源衰退后种类更替现象十分明显, 大型优质种类数量大幅减少, 小型低值鱼类和头足类数量明显上升, 受近海捕捞压力较大影响, 鱼类的渔获率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增加的分布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CSCD(14)
40. 阿拉伯海东南海域盐度收支的季节变化
张玉红,徐海明,杜岩,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66-7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66
摘要2010)   PDF (5210KB)(1861)   

采用SODA海洋同化产品的月平均资料,本文分析了阿拉伯海东南海域表层盐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局地海面淡水通量不能解释盐度的变化。两个典型区域的表层海水盐度收支分析表明,海洋的平流输送是造成阿拉伯海东南海域盐度冬季降低、夏季升高的主要原因,而淡水通量仅在夏季印度西侧沿岸区域造成盐度降低。冬季,东北季风环流将孟加拉湾北部的低盐水沿同纬度输送到阿拉伯海,然后向北输送,使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夏季,西南季风环流把阿拉伯海西北部的高盐水向南、向东输送,使阿拉伯海东南海域盐度升高。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阿拉伯海东南海域表层盐度的变化冬季明显强于夏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CSCD(10)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