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耐受性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杨海朋, 胡超群, 张吕平, 任春华, 王艳红
热带海洋学报    2014, 33 (4): 69-7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4.04.009
摘要619)   PDF (414KB)(85764)   

本研究对亲本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进行了淡水应激试验和淡化培育试验, 分别测定了其淡水应激存活率和淡化培育过程中的各项生长性状指标, 并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耐受性与其淡化培育过程中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 1) 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应激存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由高到低为TF-1(68%) > DG-1(58%) > HX-2(56%) > SD-1(50.5%) > TF-2(38%) = DG-2(38%) > DF-1(35%) > SD-2(34%) > DF-2(33%) > HX-1(27%); 2) 淡化培育过程中, 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之间的淡化培育存活率由高到低为TF-1(51%) > SD-1(44%) > DG-1(40%) > TF-2(36%) > HX-2(29%) > SD-2 (25%) > DG-2 (20%) > DF-2 (17%) > DF-1(16%) > HX-1(13%), 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体重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10个家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而且不同家系的饵料系数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获得的家系TF-1的淡水应激存活率(68%)、淡化培育存活率(51%)、体重增长率(17.54mg·d-1)、特定生长率(6.68)和体长增长率(0.53mm·d-1)都高于其他家系, 饵料系数(0.82)与其他家系相比则最低; 4) 淡水应激存活率与淡化培育存活率及体长增长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8, p<0.01), 与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0.5<|r|<0.8, p<0.05)。研究表明: 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淡水应激存活率反映了虾苗的耐淡能力, 可作为选择淡化培育用虾苗的一个重要指标; 家系TF-1为进一步选育出耐淡能力更强和生长更快的新品系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CSCD(4)
2. “梅花”台风路径与强度的集合预报
王晨稀
热带海洋学报    2014, 33 (6): 48-6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4.06.007
摘要655)   PDF (709KB)(84578)   
以新一代全球/区域多尺度通用同化与数值预报系统-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系统(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tropical cyclone model, GRAPES-TCM)为试验模式, 采用组合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MP)方法和随机全倾向扰动(STTP)方法, 生成反映模式不确定性的集合成员, 在此基础上设计包含6个成员的3种集合方案, 方案1和方案3的成员分别用MP方法和STTP方法生成, 方案2的成员同时采用MP和STTP方法生成, 用3种集合方案对1109台风“梅花”进行了36次72h的集合预报试验。结果显示: 对于路径预报, 3种集合方案中预报效果最好的是方案3, 其次为方案2, 最差的是方案1; 对于强度预报, 方案1和方案2的预报效果差异不大, 都远好于方案3。方案2和方案3的路径预报与强度预报都好于控制试验的预报, 方案1的路径预报好于大部分成员的预报, 强度预报好于所有成员的预报。3种方案的路径离散度都偏小, 方案3偏小最多, 其次为方案2; 方案3的强度离散度也过于偏小, 是3种方案中最小的, 方案1和方案2的强度离散度在积分前期明显偏小, 积分后期则有偏大的趋势, 其中方案2的强度离散度大于方案1。与国内外8个业务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比较, 对于路径预报, 方案1优于5个业务模式的预报, 方案2和方案3则优于除欧洲数值以外的7个业务模式的预报; 对于强度预报, 方案1和方案2优于所有8个业务模式的预报, 方案3优于6个业务模式的预报。总体而言, 3种集合方案的路径和强度预报都表现出优于确定性预报的预报能力, 相对于各业务数值模式都表现出一定的预报优势, 具有业务应用的价值, 其中同时应用STTP和MP方法的方案2对台风的综合预报效果是最优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CSCD(3)
3.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
罗文造, 韦成龙, 王立明, 杨蜀冀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93-10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93
摘要1881)   PDF (4675KB)(83931)   
采集参数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野外地震资料质量的高低。作者经过多年海上地震调查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采集参数选取原则与验证流程。首先结合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以往的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建立了典型的地震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现有调查设备的性能,利用专业软件Nucleus6.2模拟对采集参数选取的理论计算,比较不同采集参数组合的模拟结果,选择有利于调查任务的参数组合。对海上生产前模拟选用的采集参数组合做试验和验证,确定了最适合的参数作业。运用该套原则和流程精心设计,实验获得了高质量野外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CSCD(8)
4. 南海南部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研究——氮稳定同位素
刘华雪, 徐军, 李纯厚, 陈作志,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2015, 34 (2): 32-3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5.02.005
摘要526)   PDF (1020KB)(79485)   
研究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不同粒径浮游动物春季和夏季的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 海域大部分站位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夏季(p<0.05), 而夏季在西南陆架区生物量出现极高值(受西南陆架上升流影响), 拉高了夏季的均值。根据粒径将浮游动物分成3组, 分别是大于500μm组(大型)、380~500μm组(中型)和180~380μm组(小型)。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在夏季的比例更高, 而中型和小型浮游动物在春季的比例更高。春季浮游动物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高于夏季, 大部分站位大型浮游动物的δ15N值高于中型, 而小型浮游动物的δ15N值最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显示, 小型浮游动物δ15N值受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共同影响非常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不同环境条件下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免疫酶活性差异
杨其彬, 王专伟, 周发林, 温为庚, 苏天凤, 邱丽华, 黄建华
热带海洋学报    2013, 32 (3): 78-8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3.03.012
摘要680)   PDF (5206KB)(49204)   

研究了正常生长、低温胁迫和高氨氮胁迫下10个斑节对虾家系生长特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3种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10个家系特定生长率(SGR)呈现明显差异, 家系077与家系017和661的ACP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 家系4612与家系017的SOD活性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而其他家系的免疫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斑节对虾在48h低温胁迫下, ACP和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PO活性则不断降低, 而对照组的3种酶活性呈无规律轻微变化。斑节对虾在48h高氨氮胁迫下, ACP活性不断升高, SOD在0—8h活性上升, 8—48h活性快速降低, PO活性不断下降, 而对照组的3种酶活性呈无规律轻微变化;一些家系间的3种免疫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家系4612的3种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家系。3个试验中, 家系的特定生长率与免疫酶活性均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集合滤波和三维变分混合数据同化方法研究
吴新荣,韩桂军,李冬,李威
热带海洋学报    2011, 30 (6): 24-3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1.06.024
摘要1625)   PDF (464KB)(37809)   
发展了一种新的混合数据同化方法——基于集合滤波和三维变分的混合数据同化方法。该方法将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ensembleadjustmentKalmanfilter, EAKF)得到的集合样本扰动通过一个转换矩阵的形式直接作用到背景场上, 利用顺序滤波的思想得到分析场的一个扰动; 然后在三维变分(threedimensionalvariationalanalysis, 3D-Var)的框架下与观测数据进行拟合, 从而给出分析场的最优估计。文中以Lorenz63模型为例, 开展了理想数据同化试验, 结果表明, 相比于集合调整卡尔曼滤波, 这种新的混合同化方法可以给出更好的同化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3)
7. 基于动态聚类的单声脉冲多波束测深数据滤波
陈小龙, 庞永杰, 李晔
热带海洋学报    2013, 32 (5): 73-7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3.05.010
摘要552)   PDF (540KB)(10397)   
针对相干型多波束测深数据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聚类的单声脉冲多波束测深数据实时滤波算法。利用地形的连续性特性, 将测深数据的异常值检测问题转化为真实地形的聚类问题, 通过不断地聚类提取真实的地形数据, 对异常值进行剔除。在聚类过程中, 由于数据量很大, 对聚类集合进行划分后采用动态聚类的方式, 同时引入地形趋势变化调节因子, 选定地形特征域, 对聚类的方向进行判断, 最后利用改进后的k均值法进行聚类目标输出。对GeoSwath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真实海上试验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 该算法对地形特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且实现简单, 可用于多波束的在线滤波以及测深数据的后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8. 黑线蜑螺的种名修订和特征鉴别
陈志云, 谭烨辉, 连喜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15, 34 (4): 74-7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5.04.010
摘要892)   PDF (547KB)(9703)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南海产蜑螺科Neritidae标本的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发现, 黑线蜑螺中文名存在使用混乱的现象, 一直使用的学名Nerita lineata Gmelin, 1791 与Nerita lineata müller, 1774构成了异物同名, 且与Nerita balteata Reeve, 1855 为同物异名。依据目前较新的文献报道, 通过对该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确认, 以及与近似种的比较讨论, 对该种蜑螺的种名以及中文名进行了澄清和修订, 确定为黑线蜑螺Nerita balteata Reeve, 185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CSCD(1)
9. 北部湾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
王符菁, 林元烧, 曹文清, 张文静, 郑连明, 杨位迪, 王宇杰
热带海洋学报    2015, 34 (6): 73-85.   DOI: 10.11978/2014134
摘要651)   PDF (6991KB)(7823)   
根据2011年4月和8月北部湾北部(北部湾20°N以北的海域)的调查数据, 北部湾北部春夏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12种, 隶属于4门78属, 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春季优势种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和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夏季优势种仅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浮游植物群落在春季可划分为2个子群落(spr1和spr2), 在夏季可划分为3个子群落(sum1、sum2和sum3)。该海域N/P比值一直处于高的水平, 绝大部分的水域表现为磷限制, 这可能是硅藻大量生长所造成的。春季spr2群落优势种的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与除铵盐之外的营养盐具显著相关关系, 奇异棍形藻与环境因子无相关关系。夏季sum3群落优势种的奇异棍形藻与磷酸盐具显著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琼州海峡过道水为北部湾北部输送了磷酸盐, 而硅酸盐则主要由陆地径流输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CSCD(4)
10. WAVEWATCH Ⅲ 和 SWAN 模式在南海北部海域海浪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江丽芳,张志旭,齐义泉,陈荣裕
热带海洋学报    2011, 30 (5): 27-3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1.05.027
摘要2282)   PDF (1139KB)(6335)   
基于1987年9月到1988年8月期间南海北部的一个浮标资料, 首先分析了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推出的再分析风场在南海北部海域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风场在一定程度上与浮标观测结果相一致。然后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场作为海浪模式输入场, 评估了WAVEWATCHⅢ(WW3)和SimulatingWavesNearshore(SWAN)这2个海浪模式在南海北部海域模拟海浪的能力, 结果表明在季风和季风转换期间, WW3模式和SWAN模式对有效波高的模拟能力几乎一致。在季风期间, WW3模式对平均波周期的模拟能力优于SWAN模式; 而在季风转换时期, SWAN模式模拟平均波周期的能力较好。此外, 还利用WW3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海浪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波高受季风影响呈显著的季节变化, 平均波周期呈现相对显著的半年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CSCD(10)
11.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
马辉, 许鹤华, 赵俊峰, 万菊英, 陈爱华, 刘唐伟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 (3): 155-16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2.03.020
摘要1375)   PDF (498KB)(5610)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 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 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 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2; 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2, 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 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 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 热岩石圈较薄, 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CSCD(2)
12. 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与酶活的影响
乐可鑫, 蒋霞敏, 汪元, 彭瑞冰, 江茂旺, 韩庆喜
热带海洋学报    2015, 34 (6): 64-72.   DOI: 10.11978/2015038
摘要646)   PDF (584KB)(4423)   
为探究盐度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幼体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采用突变和渐变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18‰、21‰、24‰、27‰、30‰、33‰)条件对其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肝体指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等肝脏代谢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21d培养, 盐度突变对幼体存活率和行为有显著影响(p<0.05), 盐度24‰组幼体存活率最高(77.78%±6.94%), 盐度27‰组特定生长率(7.29%•d-1±0.27%•d-1)和增重率(198.42%±12.36%)最大, 肝体比随着盐度的上升呈现上升趋势, 以盐度30‰最高; 盐度渐变对幼体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肝体比和酶活影响显著(p<0.05)。盐度24‰组存活率(87.78%±1.92%)最高, 盐度27‰时特定生长率(6.88%•d-1±0.13%•d-1)和增重率(180.96%±5.13%)最大, 肝体比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SOD酶活随着盐度的上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盐度27‰最低, 而AKP、GPT和GOT酶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GOT和GPT酶活均在盐度24‰时达到最大, AKP酶活盐度30‰达到最大。由此可见, 盐度突变时幼体的盐度存活范围为21‰~30‰, 最适盐度为24‰~27‰; 盐度渐变时幼体的盐度存活范围为18‰~33‰, 最适盐度为24‰~27‰。由此可见, 盐度渐变有利幼体适盐范围拓宽、存活率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CSCD(7)
13. 藻类△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赵薇,陈必链,王明兹,黄建忠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26-13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126
摘要1875)   PDF (332KB)(4419)   

△6脂肪酸脱饱和酶是在长链脂肪酸18C位置上引入双键的关键酶。本文分析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等藻类的△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密码子偏好及碱基位置偏好, 同时比较藻类△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与大肠杆菌、酵母及拟南芥基因组的密码子偏爱性。结果发现, 硅藻门T. pseudonana与P. tricornutum及绿藻门Ostreococcus tauri △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明显偏爱使用以G或C结尾的密码子, GC含量高达61.61%。蓝藻门三种藻△6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与之相反, 偏爱A或U结尾的密码子, GC含量仅为39.1%。所选9条不同藻类的△6脱饱和酶基因密码子偏好不明显, 说明藻类物种间差异对△6脱饱和酶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的影响较小, 在进化上较为保守。然而, 藻类△6脱饱和酶基因密码子用法与大肠杆菌、酵母和拟南芥的△6脱饱和酶基因密码子用法差异较大, 若要实现该基因在以上宿主中的高效表达则需对部分密码子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CSCD(5)
14. 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李恒翔,严岩,何伟宏,邹晓理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08-11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108
摘要2267)   PDF (288KB)(4417)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 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 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 其中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有孔右旋虫Dexiosprira foraminosus、左旋虫Spirorbis papillatu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物全年附着, 2006年5—10月为附着高峰期。北部湾白龙邻近海域的月板、季板和年板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200.54、2 550.37和15 121.67g•m?2, 均比大亚湾和湛江港的低, 而比清澜港和北部湾涠州岛的高。码头附着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高潮带为滨螺区, 中潮带为牡蛎—笠藤壶分布带, 低潮带主要为藻类。在调查的基础上, 还针对海洋工程、海水养殖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给出不同的防污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CSCD(9)
15.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李健,陈荣裕,王盛安,毛华斌,何云开,隋丹丹,谢强,施平,杨跃忠,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 (2): 123-13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2.02.017
摘要2090)   PDF (530KB)(4394)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 , 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 , 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 (VENUS) 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 , 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 , 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 , 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 , 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 , 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 2008 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 , 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 , 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 , 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 , 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CSCD(8)
16. 不同培养基对小球藻Chlorella zofingiensis生长和虾青素产量的影响
彭娟,王艳,向文洲,陈峰,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61-6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61
摘要1782)   PDF (284KB)(4338)   

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zofingiensis在3种不同培养基CZ-M1, Kuhl 和 KM1中培养时生物量和虾青素的产量。结果表明, Kuhl最利于小球藻的生长, 比生长速率、最大细胞干重和得率最高, 虾青素含量最低; KM1培养基最利于虾青素的积累。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KM1, 添加葡萄糖诱导培养小球藻, 可以获得8.99g•L-1的藻细胞干重, 虾青素产量和含量分别达到20.1mg•L-1和2.24mg•g-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CSCD(2)
17.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敖威,王春龙,李守军,张佳政,吴振利,牛雄伟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6): 1-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6.001
摘要1885)   PDF (1019KB)(4170)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 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 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  地震结构研究进展, 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 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 然后, 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 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 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 数据质量良好, 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CSCD(9)
18. NaHSO3对盐生杜氏藻生长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程建峰,胡芬红,沈允钢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65-7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65
摘要2261)   PDF (326KB)(4030)   

为优化盐生杜氏藻营养盐配方、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物量及色素积累,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安全环保的植物循环光合磷酸化促进剂——NaHSO3(≤0.40mM•L-1)溶液对盐生杜氏藻生长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aHSO3可显著促进盐生杜氏藻生长, 提高叶绿素a (Chl a)和b(Ch1 b)含量、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和Chl/Car; 促进效应随浓度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 低浓度(<0.10mM•L-1)效应较好, 以0.07mM•L-1为最佳。NaHSO3提高Chl b的效应大于Chl a, 降低Chl a/Chl b比值, 随浓度增加表现为先降后升, 以0.07mM•L-1降低最大。本试验条件下, 盐生杜氏藻生物量与光合色素含量间及各光合色素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与生物量(Y, g•L-1)相关最大的是Chl b (XChl b, μg•ml-1), 符合Y=0.284XChl b-0.883 (R2=0.994**)(**表示Y与X之间在0.01水平上极显著相关,下同); 其次为Chl (XChl, μg•ml-1), Y=0.100XChl-2.022 (R2=0.993**), 为生长动态的及时掌握提供了有效的间接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9. 34株副溶血弧菌16S-23S rDNA间区多态性DGGE分析
苏婷,罗鹏,胡超群,任春华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55-6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55
摘要1870)   PDF (525KB)(3996)   

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分析比较了34株分离于环境和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副溶血弧菌及标准株16S-23S rDNA间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SR)的多态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34株副溶血弧菌的ISR经PCR-DGGE电泳后均能分离出4―10条条带, 共计产生15个多态性位点。所有菌株聚为H、I、J、K四大簇, 株间遗传差异最大为株A18和A25, 遗传距离达到0.4。ISR PCR-DGGE方法为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20. 北部湾春季季风转换时期两潜标站余流分析
刘天然,魏皓,赵亮,原野,刘志宇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0-1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10
摘要1895)   PDF (511KB)(3914)   

 2007年春季季风转换期间, 在北部湾湾口两站利用潜标观测获得了80余天的流速剖面等资料序列。结合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物理海洋学数据分发存档中心提供的QuikSCAT海表面风场数据, 以及NOAA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数据, 利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对观测期间两站余流结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春季季风转换时期, 北部湾风场北分量具有周期为10d左右的震荡。风的输运造成密度场结构出现相应的震荡, 从而会引起密度流的变化。2) M4站余流主要由风场控制, 水体向北部湾内输运。3) M5站表底层余流差距较大, 整层余流均受到了风的直接影响, 而表层还受到了由风引起的密度流变化的影响, 因此风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了M5站的余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4)
21. 不考虑局地引潮势的南海正压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
佟景全,雷方辉,毛庆文,齐义泉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9.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01
摘要2212)   PDF (853KB)(3907)   

利用ECOM模式模拟南海正压M2、S2、K1、O1分潮, 对南海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M2、S2、K1和O1分潮分别有38.93、5.77、29.73和28.97GW的能通量经吕宋海峡传入南海, 并有2.42、0.36、8.67和7.86GW的能通量由南海经卡里马塔海峡传入爪哇海。由东海及吕宋海峡西北部传入台湾海峡的M2分潮能通量为25.28GW。半日潮进入北部湾和泰国湾的能通量较少(6.52GW), 全日潮则较大(24.74GW)。通过民都洛和巴拉巴克海峡断面, 全日潮由南海向苏禄海共输送12.28GW的能通量, 而半日潮则由苏禄海向南海输送1.92GW的能通量。由模式输出结果估计得到的南海各局部海域的底摩擦耗散与净潮能通量存在差异, 为使二者平衡, 可对南海不同海域的底摩擦系数进行调整。依净潮能通量与底摩擦耗散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台湾海峡、北部湾、泰国湾及南海深水海域的底摩擦系数分别为0.0023、0.0024、0.0023和0.002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CSCD(5)
22. 9种常见笛鲷微卫星位点筛选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郭昱嵩,王中铎,刘楚吾,陈志明,刘筠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82-8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82
摘要1966)   PDF (364KB)(3851)   

 利用从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37对微卫星引物对笛鲷属9个习见种红鳍笛鲷   L. erythropterus、紫红笛鲷L. argentimaculatus、星点笛鲷L. stellatus、约氏笛鲷L. johnii、千年笛鲷L. sebae、金带笛鲷L. fulvus、金焰笛鲷L. fulviflamma、画眉笛鲷L. vitta与奥氏笛鲷L. ophuysenii的微卫星位点进行筛选和分析。9个种都能检测到的微卫星位点有10个, 部分种能检测到的有13个。9种笛鲷Hardy–Weinberg平衡下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730―1.000, 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716―0.915, 偏离指数(D)为-0.002― -0.214。微卫星位点杂合度的分析表明目前笛鲷属鱼类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另发现9个种的笛鲷都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的情况, 缺失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CSCD(3)
23. 赤道太平洋SMOS海表盐度数据的评估及借助神经网络的订正
曾智, 陈学恩, 唐声全, 王炜东, 高荣璐, 原楠
热带海洋学报    2015, 34 (6): 35-41.   DOI: 10.11978/2014140
摘要641)   PDF (2954KB)(3783)   
文章对土壤湿度和海洋盐度(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 SMOS)卫星遥感所得2011~2012年赤道太平洋海域海表盐度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并首次分析了盐度反演误差的海洋动力过程影响因子, 在此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方法对同时期的盐度数据进行了订正。研究发现, 降水及其诱发的表面波会使盐度误差向负方向显著增长; 海面风场导致的海面粗糙度会增大盐度误差, 风速与盐度误差呈微弱正相关; 海表温度变化则对盐度反演无影响。考虑降雨、风速等主要海洋动力过程影响因子,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2011年12月赤道太平洋海域的海表盐度数据进行了订正, 其均方根误差由0.3837降到0.2441。结果发现, 订正后的盐度数据不但消除了因降水等动力过程导致的盐度误差, 亦在赤道太平洋海域揭示了原SMOS数据无法刻画的高盐舌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4. 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类群分布的研究
邓祖军,曹理想,Vrijmoed Lilian L P ,陆勇军,周世宁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77-8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77
摘要2037)   PDF (353KB)(3777)   

从红树林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叶、叶脉、树皮、茎等4个部位, 湿季共分离到297株内生真菌, 干季共分离到232株内生真菌。叶片内生真菌优势类群为青霉属和盘长孢霉, 叶脉为青霉属和枝孢霉属, 树皮内生真菌中不产孢类所占比例最高, 而茎部的优势类群为枝孢霉属和短梗孢霉, 说明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器官和组织特异性。比较各部位内生真菌湿季类群和干季类群发现其优势类群也有一定的变化: 叶片内生真菌湿季优势类群是青霉属和盘长孢属, 而干季优势类群为不产孢类群B和C; 叶脉、树皮、茎的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在湿季和干季也有差异。这说明不同季节的环境因素(降水量、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对内生真菌的类群及其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CSCD(5)
25. 《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可行性研究》中英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周蒂,孙珍,赵中贤,张云帆,李鹏春,廖杰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55-15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155
摘要1332)   PDF (98KB)(3767)   

2010年3月18日, 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所)牵头的中英合作项目《广东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可行性研究》正式启动, 并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所)联合在广州花园酒店召开了盛大的研讨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26. 珠江口海域污染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
张景平,黄小平,江志坚,黄道建,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69-7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69
摘要2348)   PDF (1159KB)(3712)   

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对珠江口海域2006年7月和2007年3月调查的数据进行污染程度评价, 并讨论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污染等级处于中度污染至严重污染之间, 其中利用水质化学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严重污染, 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的结果为轻中污染至重污染。本研究认为利用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比利用浮游植物或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更加合理, 但其评价标准仍有待更多的调查来验证和修正。同时, 利用不同类群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对海洋水质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时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评价中不能单从一种指数结果就轻易下定论, 结合理化监测结果, 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CSCD(31)
27. 基于FIASCO技术的合浦珠母贝微卫星标记分离与筛选研究
曲妮妮,龚世园,黄桂菊,童金苟,喻达辉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47-5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47
摘要1831)   PDF (423KB)(3703)   

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技术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基因组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筛选研究。合浦珠母贝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MseI酶切后与接头连接, 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探针与其杂交, 然后用磁珠富集、洗脱获得单链目的片段, 经PCR扩增后形成双链, 最后进行克隆转化, 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挑选克隆用探针引物(CA)15 和载体引物进行第2次筛选, 获得阳性克隆357个, 测序结果表明, 297个克隆(83.2%)含有微卫星序列, 包括479个微卫星DNA结构域。其中完美型微卫星有370个(77.3%), 非完美型95个(19.8%), 复合型14个(2.9%)。合成引物49对, 有31对(63%)扩增出目的产物, 其中9    对在种群中(n=32)具有扩增多态性, 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在0.375―0.809之间, 平均为0.536; 等位基因数    在2―9个之间, 平均为4.889个; 观测杂合度介于0.200―0.600之间, 平均为0.415; 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为0.454―0.844, 平均为0.598。表明FIASCO技术适合于合浦珠母贝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筛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4) CSCD(12)
28. 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礁体结构与场地稳定性分析
詹文欢,詹美珍,孙宗勋,姚衍桃,张志强,张帆,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51-15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151
摘要1969)   PDF (374KB)(3690)   

 珊瑚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为适应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求, 珊瑚礁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 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区无论在其物质组成还是发育环境上都具有独特性, 该区海洋水动力作用在珊瑚礁体不同部位强度不同, 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是造礁珊瑚生态环境和碎屑沉积分带的主要原因, 它与珊瑚礁地貌分带、珊瑚礁工程性质相结合, 形成了珊瑚礁不同的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分带。在分析了该区地质背景、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分带等的基础上, 对雷州半岛西南部珊瑚礁区场地稳定性进行探讨, 为该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CSCD(2)
29.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孙慧敏,戴世鲲,王广华,谢练武,李翔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41-4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041
摘要2030)   PDF (444KB)(3664)   

从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到高质量的总DNA, 通过TA克隆构建了含有2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的16S rRNA基因文库, 选择各OTU中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在系统进化树中至少分属于9个类群: 其中放线菌Actinobacteria, 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 和浮霉菌Planctomycetes为优势种; 其他细菌如疣微菌Verrucomicrobia, 鞘脂杆菌Sphingobacteria, 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 绿弯菌Chloroflexi, 厚壁菌Firmicute, 酸杆菌Acidobacteria等为非优势种群; 另外有两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种群。在所获得的23个代表克隆子序列中,有11个序列与已知细菌的同源性≤95%, 占到了所有序列的48%, 这一结果说明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海区具有非常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这一海区蕴含着大量未知的微生物资源, 因而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CSCD(9)
30. 饥饿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化组成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薛明,柯才焕,魏永杰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3): 120-12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3.120
摘要1899)   PDF (363KB)(3659)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在饥饿120d过程中体内生化组成、能值及消化系统主要消化酶活力的连续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饥饿时间延长, 螺体的水分与灰分含量逐渐上升, 而蛋白质、脂肪及糖原含量和能值均呈下降趋势。胃、肠道与肝胰脏中脂肪酶总活力在饥饿10d时较对照组略有上升, 随后呈下降趋势; 淀粉酶总活力和蛋白酶总活力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降低。饥饿70d时, 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分别降为对照的70.12%、63.66%、42.79%, 脂肪酶与淀粉酶总活力在70—90d时迅速下降; 各酶活力在90—120d均降至较低的水平。结果进一步显示, 幼螺在饥饿前期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供能, 70d后加大对贮备蛋白质的动用量, 而后期   (90—120d)则以利用蛋白质为主; 各消化酶活性在饥饿90d前快速下降, 之后呈恒定状态。饥饿时螺体含水量可作为预测其营养状态的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CSCD(6)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