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2014, Vol. 33 ›› Issue (3): 57-65.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4.03.009cstr: 32234.14.j.issn.1009-5470.2014.03.009
王淑英1, 2, 时伟1, 江金霞1, 苗宪广1, 王忠明1, 孔晓瑜1
WANG Shu-ying1, 2, SHI Wei1, JIANG Jin-xia1, MIAO Xian-guang1, WANG Zhong-ming1, KONG Xiao-yu1
摘要: 文中探讨了线粒体COⅠ(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和16S rRNA基因片段的遗传特性及其在鳎科鱼类种类鉴定和系统演化中的适用性。通过测序和下载GenBank中的相关数据, 分别获得了鳎科14属24种鱼类的65个个体的COⅠ基因片段以及14属23种鱼类的62个个体的16S rRNA基因片段。从碱基组成来看, 除北海牛舌鳎(Buglossidium luteum)的16S rRNA序列中A+T含量为49.8%以外, 其余种类的A+T含量均高于50%。COⅠ片段的碱基变异比例(约占45.5%)略高于16S rRNA片段(约占44.3%)。序列变异程度分析表明, COⅠ基因在种内和属内种间的平均K2P遗传距离分别为0.33%和19.91%, 而16S rRNA的相应值分别为0.26%和7.19%。前者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差异约为60倍(个别最小相差19倍), 符合Hebert的相差10倍的物种鉴定标准; 后者种内和种间的差异也有28倍(个别最小差值为5倍)。因此, COⅠ和16S rRNA序列均适用于鳎科鱼类的种类鉴定。另外, 2种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分类阶元的分布上存在重叠, 由于COⅠ序列的遗传距离重叠区域存在于较高的阶元之间(种间、属、科), 而16S rRNA序列的重叠区域存在于较低的阶元之间(种内、种间、属)。因此, 在应用这2个片段做系统演化研究时, 应根据研究的不同系统水平需要选择适当的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