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早期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变化
余天虹, 范雨轩, 李玲,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2025, 44 (3): 130-140.   DOI:10.11978/2024143
摘要   (161 HTML6 PDF(pc) (39441KB)(719)  

本研究以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为研究对象, 采用显微观察和拍照的方法记录了考氏鳍竺鲷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以及体色变化过程。在水温(27±0.5)℃条件下, 考氏鳍竺鲷胚胎经15~22d孵化。受精后4d(4 days post fertilization, 4dpf)胚胎发育至器官形成期, 6dpf黑色素在眼球出现, 7dpf黄色素细胞在体节处出现, 8dpf虹彩颗粒反射小板在眼球出现, 19dpf白色素细胞在第二背鳍出现。考氏鳍竺鲷体表图案的形成自12dpf头部眼间隔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开始, 21dpf吻部第一色带初显, 孵化后1d (1 day post hatching, 1dph)卵黄囊吸收完毕, 体侧四条色带与尾部Y形色带基本形成, 70dph身体中部第三和第四色带之间开始出现白色斑点, 220dph体色模式与2龄成鱼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探究考氏鳍竺鲷体色形成调控机制和观赏鱼进化学说的发展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时期 开始时间(孵化后) 全长/mm 体高/mm 主要特征
稚鱼期 1d 10.78±0.16 2.94±0.11 卵黄囊消失, 各鳍条逐渐形成, 色素带基本形成
幼鱼期 50d 20.37±1.40 5.34±0.42 鳍条分化完全, 鳞片形成, 白色斑点开始形成
成鱼期 220d 58.77±5.66 18.99±2.03 性腺发育成熟, 色彩图案稳定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1

考氏鳍竺鲷(P. kauderni )胚后发育过程(n=3)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