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2024, Vol. 43 ›› Issue (4): 33-41.doi: 10.11978/2023133CSTR: 32234.14.2023133
        
               		陈杰1,2,3(
), 边城1, 蒋昌波1,2,3, 姚震1, 蒋超1, 梁海1
                  
        
        
        
        
    
收稿日期:2023-09-14
									
				
											修回日期:2023-10-07
									
				
									
				
											出版日期:2024-07-10
									
				
											发布日期:2024-07-22
									
			作者简介:陈杰(1982-), 男,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海岸水沙动力过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email: chenjie166@163.com
基金资助:
        
               		CHEN  Jie1,2,3(
), BIAN  Cheng1, JIANG  Changbo1,2,3, YAO  Zhen1, JIANG  Chao1, LIANG  Hai1
			  
			
			
			
                
        
    
Received:2023-09-14
									
				
											Revised:2023-10-07
									
				
									
				
											Online:2024-07-10
									
				
											Published:2024-07-22
									
			Supported by:摘要:
生物碎屑砂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特性是研究其沉积过程的关键。从生物碎屑砂的特性出发, 归纳出形状和内孔隙这2个对泥沙运动产生影响的主要特性。分别从沉降、起动和岸滩演变的实验研究出发, 剖析了生物碎屑砂特性对泥沙运动特性产生的影响。现有研究只探究了形状对单颗粒生物碎屑砂运动的影响, 缺乏对群颗粒运动的探讨。受限于研究手段, 缺少讨论内孔隙特性对生物碎屑砂运动产生的影响。未来应结合海洋水动力条件, 综合考虑生物碎屑砂形状和内孔隙特性, 开展生物碎屑砂运动特性研究, 量化生物碎屑砂特性产生的影响, 将成果运用于实际, 预测生物碎屑沉积环境中的岸滩地貌演变。
陈杰, 边城, 蒋昌波, 姚震, 蒋超, 梁海. 生物碎屑砂运动特性研究进展[J]. 热带海洋学报, 2024, 43(4): 33-41.
CHEN Jie, BIAN Cheng, JIANG Changbo, YAO Zhen, JIANG Chao, LIANG Hai. Advanc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bioclastic sediment mo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24, 43(4): 33-41.
表1
现阶段生物碎屑砂沉降特性研究总结"
| 研究学者 | 试验溶液 | 生物碎屑砂粒径/mm | 形状系数 | 
|---|---|---|---|
| Smith等( |  20℃水 | 0.279~8.544 | / | 
| Alcerreca-Huerta等( |  17℃水 | 0.07~2.00 | / | 
| Wang等( |  不同黏滞系数的甘油—水溶液 | 2.9~9.7 | Wang形状系数 | 
| 吴野等( |  不同黏滞系数的甘油—水溶液 | 2.9~9.7 | Wadell形状系数 | 
| Li等( |  24℃水 | 1~7 | Corey形状系数 | 
| Riazi等( |  20℃水 | 0.279~8.544 | Corey形状系数 | 
| 李佳徽( |  淡水和含盐3.5%盐水 | 0.5~3 | / | 
| 金智涛 等( |  分别在体积分数为33%的甘油溶液和水中 | 0.1~1 | 动力形状因子 | 
| Chen等( |  淡水和含盐3.5%盐水 | 0.5~5 | Corey形状系数 | 
| 蒋超等( |  不同黏滞系数的水 | 0.5~5 | Corey形状系数和Wang形状系数 | 
| Slootman等( |  15~17℃水与浊流 | 0.001~2.36 | Corey形状系数 | 
表2
现阶段生物碎屑砂起动特性研究总结"
| 研究学者 | 实验样品 | 样品获取区域 | 粒径/mm | 水动力条件 | 
|---|---|---|---|---|
| Prager等( |  生物碎屑砂 | 巴哈马群岛 | 0.5~1.1 | 单向流 | 
| Paphitis等( |  凤尾贝和贻贝碎片 | / | 0.33~0.78 | 单向流 | 
| Smith等( |  生物碎屑砂 | 夏威夷瓦胡岛 | 0.2~1.13 | 单向流 | 
| 曾成杰( |  生物碎屑砂 | 中国南海 | 0.52~0.92 | 水流、波浪、波流结合 | 
| Joshi等( |  生物碎屑砂 | 爱尔兰西部高威湾 | 2.0~7.8 | 单向流 | 
| Rieux等( |  贝壳碎片 | 法国圣米歇尔湾 | 0.715~4.075 | 单向流 | 
| Fick等( |  双壳类和腹足类贝壳 | 巴西圣卡塔琳娜州海岸 | 2.0~15.9 | 振荡流 | 
| Bian等( |  生物碎屑砂 | 中国南海 | 0.58~4.5 | 单向流、振荡流 | 
表3
现阶段生物碎屑岸滩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总结"
| 研究学者 | 实验样品 | 水动力变化参数 | 研究重点 | 
|---|---|---|---|
| 宇多高明 等( |  生物碎屑砂 | 水深、波浪参数 | 海平面上升对珊瑚岛形成机制的影响 | 
| Uda等( |  生物碎屑砂 | 水深、波浪参数 | 提出预测珊瑚砂岛剖面变化的模型 | 
| Kobayashi等( |  生物碎屑砂 | 波浪参数 | 不同尺寸的砂岛在波浪作用下的平衡岸滩形态形成规律 | 
| 曾成杰( |  生物碎屑砂 | 水深、波浪参数 | 潮汐作用下的生物碎屑砂输运 | 
| Weill等( |  生物碎屑砂 | 水深 | 生物碎屑砂形状对于海滩和冲淤区泥沙分层中的作用 | 
| Masselink等( |  生物碎屑砂 | 水深、波浪参数 | 海平面上升影响下的生物碎屑砂岛剖面演变规律 | 
| Fick等( |  贝壳碎片 | 波浪参数 | 生物碎屑砂与石英砂岸滩在滩脊形态演化中的区别 | 
| YAO(2024) | 生物碎屑砂 | 波浪参数 | 岸滩剖面演变与平衡岸滩 | 
| [1] |  
											  蔡正银, 侯贺营, 张晋勋, 等, 2019. 密度与应力水平对珊瑚砂颗粒破碎影响试验研究[J]. 水利学报, 50(2): 184-192. 
											 											 | 
										
|  
											  | 
										|
| [2] |  
											  陈海洋, 2005. 钙质砂的内孔隙研究[D].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  
											  | 
										|
| [3] |  
											  陈海洋, 汪稔, 李建国, 等, 2005. 钙质砂颗粒的形状分析[J]. 岩土力学, 26(9): 1389-1392. 
											 											 | 
										
|  
											  | 
										|
| [4] |  
											  陈杰, 蒋昌波, 邓斌, 等, 2013. 海啸波作用下岸滩演变与床沙组成变化研究综述[J]. 水科学进展, 24(5): 750-758. 
											 											 | 
										
|  
											  | 
										|
| [5] |  
											  陈杰, 蒋超, 蒋昌波, 等, 2024. 不同形状的珊瑚砂颗粒沉降试验研究[J]. 泥沙研究, 49(1):8-15. 
											 											 | 
										
|  
											  | 
										|
| [6] |  
											  龚政, 葛冉, 冯骞, 等, 2021. 泥沙颗粒间黏结力作用及其对泥沙起动影响研究进展[J]. 水科学进展, 32(5): 801-812. 
											 											 | 
										
|  
											  | 
										|
| [7] |  
											  蒋超, 陈杰, 蒋昌波, 等, 2023. 柱状珊瑚砂静水沉降试验研究[J]. 海洋学报, 45(4): 58-68. 
											 											 | 
										
|  
											  | 
										|
| [8] |  
											  蒋明镜, 吴迪, 曹培, 等, 2017. 基于SEM图片的钙质砂连通孔隙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39(S1): 1-5. 
											 											 | 
										
|  
											  | 
										|
| [9] |  
											  金智涛, 郑建国, 张君, 等, 2021. 颗粒形状对珊瑚砂和石英砂沉降影响的试验研究[J]. 海洋通报, 40(4): 447-454. 
											 											 | 
										
|  
											  | 
										|
| [10] |  
											  李佳徽, 2021. 珊瑚砂沉降规律特性实验研究[D]. 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 
										
|  
											  | 
										|
| [11] |  
											  梁海, 2023. 波浪作用下珊瑚砂质岸滩剖面演变实验研究[D]. 长沙: 长沙理工大学. 
											 											 | 
										
|  
											  | 
										|
| [12] |  
											  吕炳全, 王国忠, 全松青, 1987. 西沙群岛灰砂岛的沉积特征和发育规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7(2): 59-69. 
											 											 | 
										
|  
											  | 
										|
| [13] |  
											  吕海波, 汪稔, 孔令伟, 2001. 钙质土破碎原因的细观分析初探[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S1): 890-892. 
											 											 | 
										
|  
											  | 
										|
| [14] |  
											  马登辉, 姚华彦, 王新志, 等, 2021. 珊瑚砂颗粒形状特征分析[J]. 工程地质学报, 29(5): 1452-1459. 
											 											 | 
										
|  
											  | 
										|
| [15] |  
											  钱宁, 万兆慧, 2003. 泥沙运动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n Chinese). 
											 											 | 
										
| [16] |  
											  孙吉主, 黄明利, 汪稔, 2002. 内孔隙与各向异性对钙质砂液化特性的影响[J]. 岩土力学, 23(2): 166-169. 
											 											 | 
										
|  
											  | 
										|
| [17] |  
											  孙宗勋, 2000. 南沙群岛珊瑚砂工程性质研究[J]. 热带海洋, 19(2): 1-8. 
											 											 | 
										
|  
											  | 
										|
| [18] |  
											  王步雪岩, 孟庆山, 韦昌富, 等, 2019. 多投影面下珊瑚砂砾颗粒形貌量化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40(10): 3871-3878. 
											 											 | 
										
|  
											  | 
										|
| [19] |  
											  王步雪岩, 孟庆山, 张珀瑜, 2020. 珊瑚钙质砂颗粒形貌研究进展[J]. 土工基础, 34(1): 41-44. 
											 											 | 
										
|  
											  | 
										|
| [20] |  
											  王伟光, 姚志华, 李婉, 等, 2022. 侧限高压下珊瑚砂-石英砂混合料的压缩特性及颗粒破碎行为[J]. 岩土工程学报, 44(Z1): 6-11. 
											 											 | 
										
|  
											  | 
										|
| [21] |  
											  王雪木, 陈万利, 薛玉龙, 等, 2018. 西沙群岛宣德环礁晚第四纪灰砂岛沉积地层[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8(6): 37-45. 
											 											 | 
										
|  
											  | 
										|
| [22] |  
											  吴野, 王胤, 杨庆, 2018. 考虑钙质砂细观颗粒形状影响的液体拖曳力系数试验[J]. 岩土力学, 39(9): 3203-3212. 
											 											 | 
										
|  
											  | 
										|
| [23] |  
											  伍志元, 蒋昌波, 陈杰, 等, 2023. 高强度扰动下海岸动力地貌特征研究进展[J]. 水科学进展, 34(2): 310-320. 
											 											 | 
										
|  
											  | 
										|
| [24] |  
											  姚宇, 2019. 珊瑚礁海岸水动力学问题研究综述[J]. 水科学进展, 30(1): 139-152. 
											 											 | 
										
|  
											  | 
										|
| [25] |  
											  宇多高明, 伊藤弘之, 小菅晋, 1992. 海面上昇がサンゴ洲島の変形に及ぼすインパクト[J]. 海岸工学論文集, 39: 381-385 (in Japanese). 
											 											 | 
										
| [26] |  
											  曾成杰, 2009. 珊瑚砂运动特性及珊瑚砂岛泥沙流失防治研究[D].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  
											  | 
										|
| [27] |  
											  曾昭璇, 丘世钧, 1985. 西沙群岛环礁沙岛发育规律初探——以晋卿岛、琛航岛为例[J]. 海洋学报, 7(4): 472-483. 
											 											 | 
										
|  
											  | 
										|
| [28] |  
											  张家铭, 蒋国盛, 汪稔, 2009. 颗粒破碎及剪胀对钙质砂抗剪强度影响研究[J]. 岩土力学, 30(7): 2043-2048. 
											 											 | 
										
|  
											  | 
										|
| [29] |  
											  周博, 库泉, 吕珂臻, 等, 2019. 钙质砂颗粒内孔隙三维表征[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52(S1): 41-48. 
											 											 | 
										
|  
											  | 
										|
| [30] |  
											  周胜男, 施祺, 周桂盈, 等, 2019. 南沙群岛珊瑚礁砾洲地貌特征[J]. 海洋科学, 43(6): 48-59. 
											 											 | 
										
|  
											  | 
										|
| [31] |  
											  周胜男, 施祺, 郭华雨, 等, 2020. 2009—2017年南沙群岛珊瑚礁砾洲演变[J]. 热带地理, 40(4): 694-708.  
											 												doi: 10.13284/j.cnki.rddl.003255  | 
										
|  
											  doi: 10.13284/j.cnki.rddl.003255  | 
										|
| [32] |  
											  朱长歧, 陈海洋, 孟庆山, 等, 2014. 钙质砂颗粒内孔隙的结构特征分析[J]. 岩土力学, 35(7): 1831-1836. 
											 											 | 
										
|  
											  | 
										|
| [33] |  
											  | 
										
| [34] |  
											  | 
										
| [35] |  
											  | 
										
| [36] |  
											  | 
										
| [37] |  
											  | 
										
| [38] |  
											  | 
										
| [39] |  
											  doi: 10.1038/s41598-020-79930-7 pmid: 33436834  | 
										
| [40] |  
											  | 
										
| [41] |  
											  | 
										
| [42] |  
											  | 
										
| [43] |  
											  | 
										
| [44] |  
											  doi: 10.1016/j.gloplacha.2018.10.015  | 
										
| [45] |  
											  | 
										
| [46] |  
											  | 
										
| [47] |  
											  | 
										
| [48] |  
											  | 
										
| [49] |  
											  | 
										
| [50] |  
											  | 
										
| [51] |  
											  | 
										
| [52] |  
											  | 
										
| [53] |  
											  | 
										
| [54] |  
											  | 
										
| [55] |  
											  | 
										
| [56] |  
											  | 
										
| [57] |  
											  | 
										
| [58] |  
											  | 
										
| [59] |  
											  | 
										
| [60] |  
											  | 
										
| [61] |  
											  | 
										
| [62] |  
											  | 
										
| [63] |  
											  | 
										
| [64] |  
											  | 
										
| [65] |  
											  doi: 10.1038/s41598-020-65741-3 pmid: 32528076  | 
										
| [66] |  
											  | 
										
| [67] |  
											  | 
										
| [68] |  
											  | 
										
| [69] |  
											  | 
										
| [70] |  
											  | 
										
| [71] |  
											  | 
										
| [72] |  
											  | 
										
| [73] |  
											  | 
										
| [74] |  
											  | 
										
| [75] |  
											  | 
										
| [76] |  
											  | 
										
| [77] |  
											  | 
										
| [78] |  
											  | 
										
| [79] |  
											  | 
										
| [80] |  
											  |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