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2023, Vol. 42 ›› Issue (4): 47-62.doi: 10.11978/2022174CSTR: 32234.14.2022174
武家兴1,2,3(), 王浩丞1,2,3, 张璐1,2,3, 张卓1,2,3(
), 陈鹏1,2,3, 李玉婷1,2,3
收稿日期:
2022-08-03
修回日期:
2022-09-16
出版日期:
2023-07-10
发布日期:
2022-09-21
作者简介:
武家兴(1996—), 男, 安徽省肥西县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河口海岸动力学研究。email: Wujx06@126.com
基金资助:
WU Jiaxing1,2,3(), WANG Haocheng1,2,3, ZHANG Lu1,2,3, ZHANG Zhuo1,2,3(
), CHEN Peng1,2,3, LI Yuting1,2,3
Received:
2022-08-03
Revised:
2022-09-16
Online:
2023-07-10
Published:
2022-09-21
Supported by:
摘要:
基于2015—2017年梧州站逐日流量时间序列, 应用一维、二维耦合数值模型, 并考虑曼宁系数的洪枯季变化, 模拟了西江感潮河道(马口—磨刀门)潮位的时空变化, 研究了潮波从河口向河道上游传播过程中的潮波变形特征、潮位极值点的时空分布以及潮差的沿程衰减特征。结果表明, 河道水位受径流影响有明显的洪枯季特征; 日均水位呈现大小潮期间的半月周期变化, 半月变化沿河道上溯逐渐增大, 说明外海潮波以一种半月低频分潮的形式向河道上游传播; 受径流影响, 潮汐不对称特征越往上游越明显, 涨潮历时和落潮历时的差异往上游递增。各个水文站的极值潮位受径流影响往上游呈递增趋势, 且在外海潮汐的作用下多发生在大潮期间。河道内潮差从下游往上游呈递减趋势, 季节差异显著, 下游的灯笼山和三灶站有明显的半年周期特征。
武家兴, 王浩丞, 张璐, 张卓, 陈鹏, 李玉婷. 西江感潮河道(马口—磨刀门)的潮波传播特征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23, 42(4): 47-62.
WU Jiaxing, WANG Haocheng, ZHANG Lu, ZHANG Zhuo, CHEN Peng, LI Yut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idal propagation features along the tidal reach of the West River (Makou — Modaomen)[J].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23, 42(4): 47-62.
[1] |
蔡华阳, 杨昊, 郭晓娟, 等, 2018. 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耦合条件下余水位的多时空尺度分析[J]. 海洋学报, 40(7): 55-65.
|
|
|
[2] |
方新, 2014. 长江感潮河段水位过程预报模型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
|
|
[3] |
龚文平, 刘欢, 任杰, 等, 2012. 黄茅海河口潮波的传播特征与机理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34(3): 41-54.
|
|
|
[4] |
郭磊城, 朱春燕, 何青, 等, 2017. 长江河口潮波时空特征再分析[J]. 海洋通报, 36(6): 652-661.
|
|
|
[5] |
洪鹏锋, 杜文印, 2019. 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增强原因初探[J]. 人民珠江, 40(9): 28-32.
|
|
|
[6] |
黄竞争, 张先毅, 吴峥, 等, 2020. 长江感潮河段潮波传播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海洋学报, 42(3): 25-35.
|
|
|
[7] |
蒋陈娟, 周佳楠, 杨清书, 2020. 珠江磨刀门河口潮汐动力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 热带海洋学报, 39(6): 66-76.
doi: 10.11978/2019137 |
doi: 10.11978/2019137 |
|
[8] |
赖锡军, 姜加虎, 黄群, 2008. 洞庭湖地区水系水动力耦合数值模型[J]. 海洋与湖沼, (1): 74-81.
|
|
|
[9] |
李传奇, 侯贵兵, 2010. 一维二维水动力模型耦合的城市洪水模拟[J]. 水利水电技术, 41(3): 83-85.
|
|
|
[10] |
路川藤, 2009. 长江口潮波传播[D].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
|
[11] |
路川藤, 罗小峰, 陈志昌, 2010. 长江口不同径流量对潮波传播的影响[J]. 人民长江, 41(12): 45-48.
|
|
|
[12] |
马玉婷, 蔡华阳, 杨昊, 等, 2022. 珠江磨刀门河口水位分布演变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 热带海洋学报, 41(2): 52-64.
doi: 10.11978/2021072 |
|
|
[13] |
欧素英, 田枫, 郭晓娟, 等, 2016. 珠江三角洲径潮相互作用下潮能的传播和衰减[J]. 海洋学报, 38(12): 1-10.
|
|
|
[14] |
欧素英, 杨清书, 杨昊, 等, 2017.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J]. 热带海洋学报, 36(5): 1-8.
doi: 10.11978/2016131 |
doi: 10.11978/2016131 |
|
[15] |
秦莉真, 张蔚, 官明开, 等, 2019. 不同周期分潮簇对复杂河网潮位分布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38(1): 27-34.
doi: 10.11978/2018044 |
doi: 10.11978/2018044 |
|
[16] |
宋永港, 朱建荣, 吴辉, 2011. 长江河口北支潮位与潮差的时空变化和机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 10-19.
|
|
|
[17] |
宋云平, 朱建荣, 2021. 长江口余水位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和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121-133.
|
|
|
[18] |
唐启邦, 欧素英, 蔡华阳, 等, 2020. 珠江磨刀门河口水位与海平面、上游流量的联合分布关系异变研究[J]. 海洋与湖沼, 51(5): 1080-1092.
|
|
|
[19] |
童朝锋, 司家林, 张蔚, 等, 2020. 伶仃洋洪季潮波传播变形及不对称性规律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39(1): 36-52.
doi: 10.11978/2019061 |
doi: 10.11978/2019061 |
|
[20] |
王彪, 朱建荣, 李路, 2011. 长江河口涨落潮不对称性动力成因分析[J]. 海洋学报(中文版), 33(3): 19-27.
|
|
|
[21] |
王文才, 李一平, 杜薇, 等, 2017. 长江感潮河段潮汐变化特征[J]. 水资源保护, 33(6): 121-124.
|
|
|
[22] |
谢梅芳, 张萍, 杨昊, 等, 2021. 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的潮波传播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40(4): 1-13.
doi: 10.11978/2020076 |
|
|
[23] |
杨昊, 欧素英, 傅林曦, 等, 2020. 珠江磨刀门河口日均水位变化及影响因子辨识[J]. 水利学报, 51(7): 869-881.
|
|
|
[24] |
杨明远, 严以新, 孔俊, 等, 2008. 珠江口水流泥沙运动模拟研究[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in Chinese).
|
[25] |
杨易, 贺涛, 2021. 近年珠江三角洲洪季余水位和潮差的演变特征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7): 19-23.
|
|
|
[26] |
杨正东, 朱建荣, 王彪, 等, 2012. 长江河口潮位站潮汐特征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111-119.
|
|
|
[27] |
袁小婷, 2019. 近40年长江河口潮汐动力变化特征[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
|
|
[28] |
袁小婷, 程和琴, 郑树伟, 等, 2019. 近期长江大通至南京河段潮动力变化趋势与机制[J]. 海洋通报, 38(5): 553-561.
|
|
|
[29] |
张大伟, 李丹勋, 陈稚聪, 等, 2010. 溃堤洪水的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及应用[J]. 水力发电学报, 29(2): 149-154.
|
|
|
[30] |
张赛赛, 2019. 长江口潮差的时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
|
|
[31] |
张先毅, 杨昊, 黄竞争, 等, 2020. 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的季节性异变特征[J]. 海洋与湖沼, 51(5): 1043-1054.
|
|
|
[32] |
周倩倩, 苏炯恒, 梅胜, 等, 2019. 1D/1D及1D/2D耦合水动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30(5): 21-25.
|
|
|
[33] |
|
[34] |
doi: 10.1061/(ASCE)HY.1943-7900.0000594 |
[35] |
|
[36] |
doi: 10.1016/j.coastaleng.2020.103634 |
[37] |
|
[38] |
|
[39] |
doi: 10.1007/s12237-014-9819-0 |
[40] |
doi: 10.1016/j.jhydrol.2020.124701 |
[41] |
doi: 10.1002/2014JC009791 |
[42] |
|
[43] |
doi: 10.1016/j.jhydrol.2011.06.007 |
[44] |
doi: 10.1002/jgrc.20297 |
[1] | 谢梅芳, 张萍, 杨昊, 傅林曦, 王恒, 蔡华阳, 杨清书. 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的潮波传播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4): 1-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