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
周强,杨翠华,陈薛伟杰,齐继光,王有昆,王云忠
青岛海洋科技馆,山东 青岛 266003
ZHOU Qiang,YANG Cuihua ,CHEN Xueweijie,QI Jiguang,WANG Youkun,WANG Yunzhong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Qingdao 266003
摘要: 目前人工繁育的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大西洋金黄水母(Chrysaora quinquecirrha), 在实验室条件下主要以摄食孵化的卤虫(Artemia sp.)无节幼体(1日龄)为主, 与野外环境相比摄食饵料种类显得较为单一, 为进一步模拟野外生存环境, 丰富热带水母种类螅状体群体饵料营养体系, 将大西洋金黄水母螅状体培养在恒温(23±1℃)条件下1L的玻璃烧杯中, 分别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皱褶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成体碎块。每个饵料组设置4个投饵频率分别为:每1日、3日、7日、15日各投喂1次。结果表明, 卤虫组每1日投饵频次下螅状体总数最高为(31.0±1.0)较其他各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卤虫组每日投饵频次组产生足囊量最大为(336.0±15.5) 较其他各处理组差异极显著(p<0.01);轮虫组每15日投饵频次足囊萌发率最高为(37.5±0.8% )较其他各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海月组每日投饵频次下的出芽繁殖量所占2种无性繁殖总量的百分比最高为24.0%较其他各饵料组差异显著(p<0.05)。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恒温条件下不同鲜活饵料和投饵频次对大西洋金黄水母螅状体无性增殖发育的影响, 以期为开展热带水母种类螅状体人工保种、降低种质退化风险、扩大种群密度、螅状幼体阶段环境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