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
张贝叶1, 2, 胡思敏1, 3, 张琛1, 2, 李涛1, 3, 4, 黄晖1, 3, 4, 刘胜1, 3
1. 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三亚海洋科学综合(联合)实验室; 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三亚海洋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 海南 三亚 572000;
4. 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海南 三亚 572000
ZHANG Beiye1, 2, HU Simin1, 3, ZHANG
Chen1, 2, LI Tao1, 3, 4, HUANG Hui1, 3, 4, LIU
Sheng1, 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arine Biolog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anya Joint Laboratory of Marine Science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Marine Biotechnology of Hainan Province, Sanya Institute of Ma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Sanya 572000, China;
4. Sanya National Marine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Tropical Marine Biological Research Station in Hain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nya 572000, China.
摘要: 为探究中光层生境中的隐生动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于2023年8月-2024年8月在西沙羚羊礁外礁坡的5m、15m和40m深度通过布放珊瑚礁自主观测装置(ARMS)获取隐生动物样品,结合珊瑚礁底质特征调查,研究珊瑚礁隐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底质差异。结果表明,浅水处(5m和15m)的底质生境主要为硬底质礁石,40m为软底质, 浅水处粗糙度远高于中光层40m处。共鉴定7门17纲74科192种活动型隐生动物,并识别出6个门类固着型隐生动物,共计10门,包括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棘皮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脊椎动物门、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外肛动物门。隐生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55.60ind.·L-1,平均生物量3.36g·L-1。软体动物门与节肢动物门是隐生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占种类数的77.08%,丰度的25.10%,生物量的92.59%。隐生动物的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深度差异:浅水处(5m和15m)群落组成较为相似,主要以腹足纲与甲壳纲为主,其中15m水深处的活动型隐生动物具有最高的多样性与最高的生物量;而中光层40m处有显著最高的活动型隐生动物丰度(主要以大型底栖有孔虫贡献),群落与浅水处的连通性较差,仅有7种(8.14%)为共有种。结合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结果,认为中光层40m处的隐生动物群落组成受隐生空间限制,更易受扰动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光层与浅水珊瑚礁隐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说明中光层隐生动物具有独特的群落组成特征,有必要对其分布格局与生态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