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2009 Vol.28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汪品先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1-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01
摘要1814)   PDF (824KB)(2954)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 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南海名浅考
赵焕庭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5-1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05
摘要2019)   PDF (2599KB)(1964)   
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已知南海海名最早出现于周宣王(827BC—782BC在位)时的《江汉》诗中。秦汉之间214BC—111BC时著的《山海经?海内东经》篇,记述了现时广东省三水和广州以南地区当时为海,称南海。这可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述,以及现代珠江三角洲的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河口演变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南海古时别名涨海。明清时期外国人称为大明海和大清海。清朝以来,外国人把它翻译成(或称作)英文“South China Sea”,而近代某些中国人再把这个英文名词直译成汉文“南中国海”,忽视“南海”固有的中文名称。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后出版的地图和其他正式出版物,皆只用“南海”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2)
3.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内波谱特征
尚晓东,卢著敏,谢晓辉,陈桂英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16-2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16
摘要1556)   PDF (3819KB)(2096)   
本文对1998年南海季风实验中定点观测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 )海流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地区内波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的强弱影响着该海域的内波谱特征。在季节性温跃层(水深22m和58 m)中,由于存在着强的非线性作用,内波带的谱斜率趋于σ–1和σ–2之间,而且较高能量的潮谐波频率的峰值随着频率呈现少见的σ–3递减。在季节性温跃层(水深130m)以下,内波非线性相互作用较弱,观测的内波带谱特征与标准Garrett-Munk内波谱相似,均显示了σ–2的谱斜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CSCD(1)
4. 南海北部中深层细结构混合研究
卢著敏,陈桂英,尚晓东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21-2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21
摘要1948)   PDF (5436KB)(2061)   
基于2007年8月获得的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海流资料和CTD(温盐深剖面仪)水文资料,应用Gregg模型对南海中深层内波尺度的混合进行估计,同时应用Thorpe尺度对中深层存在的垂向翻转及由此引起的混合进一步分析。两种方法均显示,吕宋海峡附近上层400m的耗散率及混合率均强于18°N断面,中深层两个区域的混合率并没有显著区别。这表明吕宋海峡上层400m,可能存在更活跃的内波活动,从而产生更强的内波混合和垂向水团翻转。Gregg模型估计的耗散率和混合率量级分别为10–9W?kg–1和10–6 m2?s–1。大部分CTD站位在中深层均存在垂向翻转,而且保持较高的发生率,翻转所对应的混合率并不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以上南海北部的细结构混合特征增强对南海中深层混合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CSCD(3)
5. 基于主元分析技术的海底沉积物声速预报方程
罗忠辉,卢博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29-3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29
摘要1781)   PDF (986KB)(1810)   
通过应用主元分析技术建立预报海底沉积物声速的经验方程,将前人研究报道的经验方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计算误差,运用南海南部大陆架和大陆坡数据,建立了主元回归计算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如何在众多影响声速的物理参数中,排除相互关联的参数,优选出相互独立的、且对声速有显著影响的少数几个物理参数,用优选后的物理参数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域大陆架及大陆坡沉积物的3参数(孔隙度n、颗粒中值粒径Md、塑限Wp)声速预报方程:Cp =1 774–5.0944n+12.499 Md +0.998 5Wp,该方程的相对预报误差仅为–4.48%—3.7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CSCD(2)
6. 基于同轴差距测量法的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声衰减特性研究
邹大鹏,卢博,吴百海,梁润华,陈飞燕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35-39.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35
摘要1431)   PDF (2132KB)(1717)   

通过分析沉积物声波测量过程能量损失的实质,阐述平行轴差距衰减测量法和垂直轴差距衰减测量法的研究基础——差动式衰减测量方法原理,并推导了其衰减系数公式。根据南海沉积物的柱状样品分装的特点,结合以上两种方法,提出了同轴差距衰减测量法,这种方法具有原理上的合理性并且其可操作性强;运用此方法测量了沉积物在常温和温度控制变化条件下的声波信号,计算了衰减系数,研究了温度对沉积物声波传播能量的影响,得出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具有以下声衰减特性:沉积物含砂量高,声衰减系数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沉积物的声衰减系数变化具有不均匀性,整体呈非线性减小趋势。以上研究将为声学遥测和反演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CSCD(8)
7. 海底沉积物声衰减同轴差距衰减测量法与其他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
,梁润华,吴百海,邹大鹏,卢 博,陈飞燕,曾洁莹,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40-4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40
摘要1594)   PDF (2022KB)(1811)   
nul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CSCD(2)
8. 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
,赵美训,赵晓晨,陈建芳,邢磊,SARNTHEIN M,陆红峰,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45-5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45
摘要2173)   PDF (2767KB)(1821)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据。本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南海77个站位的调查,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3种主要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5—1 147 ng?g–1,陆源生物标志物C27+C29+C31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7—732 ng?g–1。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区、越南外部及巽他陆架北部的2个上升流区等高生产力区。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分布与现代海洋调查和其他古生产力指标对比显示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生产力。相对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蛋白石,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南海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氧化降解和陆源冲淡效应的影响,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和吕宋西北上升流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表层生产力的变化出现偏差,因此,在南海利用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重建生产力存在区域性限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CSCD(6)
9. 南海深海69站柱状沉积中的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
张玉兰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54-5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54
摘要1641)   PDF (1278KB)(1739)   

通过对南海69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1带:Quercus(常绿)-Pinus-Cyathea-Artemisia 孢粉带(552.5—470cm);2带:Pinus-Podocarpus-Quercus-Polypodiaceae孢粉带(470—350cm);3带: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50—250cm);4带:Pinus-Podocarpus-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带(250—140cm);5带:Podocarpus-Cyathea-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140—0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64 000 a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定资料,对69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孢粉1带相当于氧同位素3期,时代为Q33—2; 孢粉2—4带相当于氧同位素2期,时代为 Q33—3; 孢粉5带为氧同位素1期,时代为Q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0. 南海南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
向荣,陈木宏,成鑫荣,张兰兰,陆钧,刘建国,陈忠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59-6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59
摘要2047)   PDF (4924KB)(1930)   
null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1. 墨西哥湾陆坡区冷泉碳酸盐岩的烷烃分布特征
管红香,陈多福,冯东,吴能友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67-7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67
摘要1498)   PDF (3521KB)(1558)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2 200m 的Alaminos Canyon 645区块(AC 645区)和水深540m的Green Canyon 185区块(GC 185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深水和浅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烷烃组成差别较大,下陆坡深水A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低,正构烷烃、萜烷、甾烷各组分的含量相对较高,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占绝对优势,并含有种类丰富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且以17α(H),21β(H)-藿烷为主峰碳,反映了深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细菌和低等藻类,有少量的深部油气藏有机质的渗漏输入,并受微弱的微生物作用改造。上陆坡浅水G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正构烷烃含量较低,并且以难以分开的复杂混合物(UCM)为主,同样含有种类丰富的以17α(H),21β(H)-降藿烷为主峰碳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油气藏渗漏的有机质,并遭受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冷泉碳酸盐岩中正构烷烃、萜烷、甾烷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有机质来源和冷泉渗漏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2. 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冷泉碳酸盐沉积岩石学特征
,邬黛黛,吴能友,叶瑛,韩喜球,黄永样,SUESS E,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74-8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74
摘要1673)   PDF (7145KB)(1937)   

本文对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采集的两个冷泉碳酸盐岩样品TVG-1和TVG-11进行了矿物学、岩石学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自生矿物主要为文石、白云石和高镁方解石等,碎屑矿物含量较少。TVG-11中存在大量的文石,而TVG-1只保留了已转化为方解石的文石假象,据此可以推断TVG-1的形成要早于TVG-11。扫描电镜(SEM)显微结构特征显示,自生矿物主要是通过细菌的厌氧氧化作用,直接从冷泉中沉淀出来的。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碳酸盐岩具有强13C亏损和一定程度的18O富集的特征,TVG-1和TVG-11的δ13C值分别为–46.22‰和–52.88‰,均低于–40‰,表明碳源于微生物作用的甲烷厌氧氧化,是指示该海域存在冷泉的重要证据;TVG-1和TVG-11的δ18O值分别为3.19‰和4.07‰,存在一定程度的18O富集。碳氧同位素和矿物的显微结构特征都说明九龙甲烷礁碳酸盐岩是烃类渗漏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自生碳酸盐岩,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沉积,显示该区存在水合物的可能性很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及产量分析
窦 斌,蒋国盛,吴 翔,张凌,宁伏龙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82-8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82
摘要1565)   PDF (556KB)(1710)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巨大储量刺激了世界各国能源部门努力研究如何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生产天然气。根据水合物形成的条件,只有当水合物处在其相平衡条件以外,水合物才能分解。因此,水合物的开采方法只能为热熔法、抑制剂刺激法、减压法和地面分解法。为

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气体的生产有个定量的评估,本文以水合物开采井为例,运用数学方法推导了水合物井中气体的产生量。结果表明,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天然气释放量是井内水合物分解温度、压力及水合物层气体渗透性的敏感函数。该函数可以用于天然

气水合物井气体开采量的计算及对水合物储层可开采性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1)
14.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
阎贫,陈多福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85-8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85
摘要1002)   PDF (231KB)(15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CSCD(7)
15. 水下机器人视频图像高效压缩方法研究
李庆忠,王冰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1-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01
摘要1291)   PDF (7276KB)(1381)   
水下视频图像压缩一直是有限带宽水声信道实时传输海量视频数据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水下机器人和水下视频图像压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综合分析了目前几种高效视频压缩方法的特点并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此外,根据水下视频的成像特点,提出了高效的全局与局部运动混合补偿方案和基于小波变换的预处理方法。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视频图像中存在的大量视觉冗余和空间冗余,提出的混合运动补偿方案可以获得很高的压缩编码效率;但必须进一步研究快速、有效的全局运动估计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16. 基于同轴电缆的能源与数据信息混合传输技术中数据耦合器的设计与实现
刘敬彪,刘洋,盛庆华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6-1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06
摘要1353)   PDF (7276KB)(1603)   
目前,深海科学考察所用的调查设备动力与监控系统的供电电源主要采用水下锂离子电池供电,但采用锂离子电池供电存在较多弊端,严重制约着深海科考工作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个弊端设计并制作了数据耦合器,实现了基于铠装同轴电缆的能源、彩色实时图像以及上、下位机数据的混合传输。该技术主要采用低通滤波和电容耦合,将数据信号叠加到电源信号上,通过同轴电缆,实现长距离功率能源与数据混合传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1)
17. 一种智能水下机器人进行大范围海洋环境监测的方案与实验
李晔,庞永杰,唐旭东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12-1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12
摘要1574)   PDF (1770KB)(1347)   
采用智能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自主性强的特点。本文在探讨世界各国采用智能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的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智能水下机器人海洋大范围环境数据的自主采集系统,其主要优点是:相对于其他机器人,可实现“大范围” 海洋环境数据的采集;相对于固定式浮标,可实现海洋环境数据的“自主”采集。并给出了自主采集流程和软件分层递阶体系结构。在真实海域中,采用智能水下机器人,进行了国内首次大范围环境数据采集实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智能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环境的立体监测是切实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CSCD(1)
18. 深潜用空心玻璃微珠和固体浮力材料的研制及其研究现状
潘顺龙,张敬杰,宋广智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17-2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17
摘要1479)   PDF (2758KB)(1824)   
高强度固体浮力材料是现代深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证潜器浮力、增大潜器有效载荷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其关键原料——空心玻璃微珠的介绍为基础,论述了浮力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本实验室在空心玻璃微珠及其固体浮力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工作。本实验室制备的空心玻璃微珠的密度已低至0.21 g?cm–3,其在12MPa下的破碎率为40.6%;浮力材料密度为0.52 g?cm–3时,其压缩强度可达到40MP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0) CSCD(11)
19. 用于深海作业的激光陀螺高精度定位定向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胡春生,秦石乔,王省书,黄宗升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22-2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22
摘要1353)   PDF (779KB)(1406)   
定位定向技术是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基于激光陀螺提出了一种用于深海作业的高精度定位定向系统研究方案,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系统分析方法,对该方案的姿态、速度、位置误差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进行了72 h静态定位定向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俯仰角和横滚角误差小于0.006°,航向角误差小于0.035°,速度误差小于0.9m?s–1,定位误差小于29.9 km。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采用动力调谐陀螺的定位定向系统相比,本系统具有精度高和可靠性好等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0.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数据解算模型选取
杨小秋,施小斌,许鹤华,徐行,李官保,郭兴伟,罗贤虎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28-3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28
摘要1954)   PDF (1525KB)(1373)   
选取适合于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数据解算的简化模型,是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对提高海底热流数据解算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脉冲式双探针海底工作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双探针的脉冲加热时间、体生热率、热物性、长度及半径等因素在双探针脉冲法的3个线热源简化模型中所引起的模型误差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以模型误差最小为原则选取简化模型。结果表明:1)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 pulsed finite line source)模型是双探针脉冲法中较为实用的简化模型,它可消除加热时间和探针长度对介质热物性参数求解的影响;2)在PFLS模型下,探针热导率对待测介质热物性测量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探针间距越大、半径越小及其体积比热容与待测介质越接近,则所求介质热物性的模型误差就越小;在保证温度传感器能有效记录到温度变化的前提下,探针脉冲功率的大小基本不影响介质热物性求解的模型误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1. 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胶与Zn-Al型水滑石复合膜为离子载体的溶解无机碳电极及其性能标定
韩沉花,潘依雯,叶瑛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35-4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35
摘要1298)   PDF (2271KB)(1539)   
深海探测溶解无机碳含量异常,可以为寻找热液口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据。本文设计的基于自制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胶与Zn-Al型水滑石复合膜为离子载体的溶解无机碳探测电极属于电势型电极,适用于对深海中溶解无机碳的测量,具有体积微小、便于与pH、盐度、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多种传感器集成在同一探头腔内,实施在线探测等优点。实验室条件下,将该溶解无机碳探测电极与银/氯化银参比电极分别接在Keithley 6517A高阻抗电位计输入端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极对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具有良好的响应信号,响应时间大约在30s—1 min,检测限在10-1—10-4mol?L–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海底沉积物保真采样技术研究进展
秦华伟,陈鹰,顾临怡,李世伦,陶军,耿雪樵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42-4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42
摘要1635)   PDF (940KB)(1596)   
海底沉积物保真采样对于诸多海洋科学研究非常重要,各种研究目标的实现与沉积物样品的原位信息密切相关。本文论述了海底沉积物保真采样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保真采样的定义,介绍了保真采样器的发展现状。论文重点讨论了保真采样器在采样过程中所涉及的共性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重力活塞式天然气水合物保真采样器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保真采样技术的如下几点设想:1)重视沉积物低扰动技术研究,为相关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样品层次清晰、物质成分完备的沉积物样品。2)与HYACINTH计划类似,为适应不同海底地质条件,开发系列保真采样器。对松软的非岩性沉积物(从软泥、沙到砂砾)采样时,可采用重力驱动或震动冲击驱动保真采样装置;对硬质岩化的沉积物采样时,可采用回转式保真采样装置。3)重点开展沉积物样品无压降转移技术。实现实验室内的保真分析、存储和小段样品获取,开展原位压力条件下沉积物样品的地球物理学测试、地球化学、微生物、和石油物理学等研究分析。4)开展长柱状沉积物保真采样技术研究,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CSCD(1)
23. 深海近底三分量磁力仪设计
章雪挺,唐勇,刘敬彪,黄孔耀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49-53.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49
摘要1241)   PDF (2494KB)(1576)   
提出了一种新的深海海底三分量磁力仪设计思路,用于高灵敏度地磁测量调查海底矿体分布,其磁力测量探头基于各向异性磁阻传感器。详细分析了磁阻传感器的误差模型,提出用Broyden算法实现误差校正,并给出了在个人电脑上的实现结果。描述了水下系统中传感测量电路以及通信、存储功能的基本设计思路。最后给出目前的实验与测试数据,并提出了后续工作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CSCD(1)
24. 南海北部海盆三分量磁测结果分析
赵俊峰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54-5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54
摘要1651)   PDF (1833KB)(1195)   
1994年,中日双方合作在南海北部开展了海洋三分量磁测实验工作,采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新研制的船载三分量磁力仪(Shipboard Three Component Magnetmeter,STCM)在南海北部海盆成功获得了6条共约2 500km的三分量磁测资料。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思路实现了对实测三分量磁测资料的处理分析,改进了补偿圆滑滤波算法,首次提出了比原方法更加综合直观表示测区各种磁边界状况的磁边界走向图(Magnetic boundary strike diagram, MBSD)法,并且将处理结果与南海北部海盆已识别的磁条带及其他一些典型地质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本方法所揭示出的二维及三维磁边界与南海的实际地质状况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这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所采集的三分量磁测资料并对研究海底磁性构造体性质有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5)
25.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海区海底地震仪调查实验
罗文造,阎贫,温宁,王嘹亮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59-6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59
摘要1604)   PDF (18193KB)(1142)   
潮汕坳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中生代残留沉积坳陷,其中生代地层也被新近的钻井证实。为研究其盆地深部构造,“十五”863课题跨越该区进行了深地质调查。调查采用5台国产海底地震仪记录深部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清楚地记录到了来自地壳内部和Moho面的震相,这是国产海底地震仪在南海地区的首次成功实践。海底地震仪记录揭示沿测线的地壳在南海形成过程中减薄程度较低,中生代地层速度较高,代表致密的岩石,这些因素可能不利于油气的储集,需要在勘探中避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CSCD(10)
26. 2008年8—9月份吕宋海峡西南侧锚定ADCP的斜压海流观测
陈 飞,杜 岩,王东晓,施 平,毛华斌,陈荣裕,陈 举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66-7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66
摘要1498)   PDF (22493KB)(1072)   
2008年8月份在吕宋海峡西侧大约4000m深的海域首次布放了两套深水潜标,对上层海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频率ADCP海流采样。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处理,分解得到平均流和逐层潮流,并分析了具有斜压性海流的频率分布。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不规则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海流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内潮能量在温跃层附近最大,并随深度减小,同时海流有明显的近惯性振荡信号。该观测为了解吕宋海峡深层海洋的潮流、近惯性运动以及海峡水交换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7. 南海南部海域海面温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王静,江丽芳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72-7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72
摘要1185)   PDF (2037KB)(1240)   
基于1982年1月—2006年12月NOAA 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OISST)的逐月平均海面温度(SST)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分析了南海南部海面温度异常场典型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海面温度异常场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典型的分布结构,即以研究区域北部为中心的海盆尺度的单涡结构、东西反相的经向偶极子分布结构和南北反相的纬向偶极子分布结构,这三种分布结构都以2—4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为主,反映了研究海域海面温度异常与ENSO现象高度相关。此外,研究海域还存在显著的半年和季节内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周期主要以南北反相的纬向偶极子分布结构(第三模态)存在,反映了大气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CSCD(3)
28. 温度变化下海底沉积物声学测量的信号处理和频谱分析
曾洁莹,邹大鹏,吴百海,张文凡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79-86.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79
摘要1542)   PDF (19824KB)(1251)   
本文针对温度差异对沉积物的声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度下沉积物的频谱特征规律。把南海深海沉积物的人工样品置于温控环境中,采集经历沉积物的超声信号,对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获得频谱特征,分别从主频漂移、主频幅值、主频频宽、接收能量等方面归纳出温度影响下的海底沉积物超声信号的频谱特征规律:如温度变化影响频谱特征,但可重复性低;温度增加使沉积物对声信号的衰减增大;频宽与频率幅值呈负相关,但温度-幅值的关系明显于温度-频宽的关系。因此,温度改变导致沉积物超声信号频谱的规律性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29. 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浊积水道的地震相特征
付彦辉,吕福亮,袁圣强,马玉波,吴时国,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87-92.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87
摘要1847)   PDF (18049KB)(1157)   
水道-天然堤体系作为油气储集圈闭日益引起沉积学家和勘探家的重视。地震相特征是识别深水水道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的地震相分析,在琼东南盆地陆坡区深水盆地中识别出早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多期深水水道体系。早中新世深水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强、弱振幅交替反射和相互叠置的地震反射特征,局部具有杂乱反射特点;上新世水道整体表现为强振幅,横向上连续或者半连续,纵向上为强振幅的叠加;第四纪水道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典型下切反射特点,该水道整体振幅相对较弱,但其水道轴部充填具有典型的强反射特征,这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水道轴部粗粒充填强振反射一致。这几期深水水道都发育于低水位时期,为上部物源搬运引起的浊流事件而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CSCD(10)
30. 海上地震勘探主要采集参数的选取与验证——以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为例
罗文造, 韦成龙, 王立明, 杨蜀冀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4): 93-101.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4.093
摘要1813)   PDF (4675KB)(83909)   
采集参数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野外地震资料质量的高低。作者经过多年海上地震调查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采集参数选取原则与验证流程。首先结合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以往的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建立了典型的地震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现有调查设备的性能,利用专业软件Nucleus6.2模拟对采集参数选取的理论计算,比较不同采集参数组合的模拟结果,选择有利于调查任务的参数组合。对海上生产前模拟选用的采集参数组合做试验和验证,确定了最适合的参数作业。运用该套原则和流程精心设计,实验获得了高质量野外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CSCD(8)
31. Altimetry-observed semi-annual cyc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al signal or alias of K1 tidal error?
韩国启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1-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01
摘要1469)   PDF (1294KB)(1912)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of satellite altimetry to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sea level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owever, these applications usually exclude shallow waters along the coast, with one of the concerns being large aliased tide-correction error.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analyzed 14 years of merged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to obtain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semi-annual cycle and to examine the variation at the K1 alias frequency (close to the semi-annual frequenc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e semi-annual cycle ranges from 3-7 cm, substantial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annual cycle; while the amplitude at the K1 alias frequency (error of the K1 tidal correction) is essentially 1 cm only. Altimeter–derived semi-annual cycl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from independent tide-gauge observations, pointing to the competent ability of satellite altimetry in observing semi-annual sea level vari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2. Eddy-induced cross-shelf phytoplankton transport along the downwelling coast off Western Australia
冯明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6-1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06
摘要1533)   PDF (3939KB)(1716)   

Along the downwelling coast off Western Australia, late-autumn/early-winter chlorophyll a blooms are observ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south of Shark Bay (26°S), in contrast with summer blooms in the north. The late-autumn/early-winter blooms are in phase with seasonal strengthening of the Leeuwin Current and its eddy field. Anticyclonic eddies entrain the high phytoplankton biomass waters from the shelf and transport offshore into the oligotrophic, subtropical marine environment, as revealed by coalescing the finite-size Lyapunov exponent (FSLE) of the surface geostrophic flow field and the satellite chlorophyll a image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CSCD(1)
33. A new scheme for retrieving ocean surface salinity from simulated multi-angular SMOS brightness temperature
王振占,殷晓斌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11-1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11
摘要1233)   PDF (885KB)(1545)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will launch the first salinity satellite for remotely sensing the global 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 (SMOS) at a sun-synchronous orbit in 2009. One of the payloads on the satellite is a synthetic aperture microwave radiometer (MIRAS), which is an innovative instrument designed as a two-dimensional (2D) interferometer for acquiring brightness temperature (TB) at L-band (1.4 GHz). MIRAS allows measuring TB at a series of incidences for full polarizations. As the satellite travels, a given location within the 2D field of view is observed from different incidence angles. The authors develop a new scheme to retrieve the sea-surface salinity (SSS) from SMOS’s TB at multi-incidence angles in a pixel, utilizing the properties of emissivity changing with incidence angles. All measurements of a given Stokes parameter in a pixel are first fitted to incidence angles in three order polynomial, and then the smoothed data are used for retrieving the SSS. The procedure will remove the random noise in TB greatly. Furthermore, the new method shows that the error in retrieved SSS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system biases in the calibrated TB of the sensor, but the error in the retrieval is also a system bias, which can be corrected by post-launch validation. Therefore, this method may also serve as a means to evaluate the calibration precision in TB.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CSCD(2)
34. A study on retrieval algorithms in oceanic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using 1.4 GHz and 10.7 GHz bands
殷晓斌,等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18-2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18
摘要1406)   PDF (863KB)(1455)   

To retrieve sea-surface salinity (SSS) from radiometer data at 1.4 GHz, auxiliary data of sea-surface temperature (SST), surface roughness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are needed. The authors study oceanic passive polarimetric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using 1.4 GHz and 10.7 GHz bands. A set of algorithms are developed for 1.4 GHz and 10.7 GHz microwave polarimetric radiometer at 50° incidence angle to retrieve wind vector, as well as other geo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SSS, SST, atmospheric volumes of water vapor and liquid water. Idealized retrievals are conducted using 2324 simulat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of full Stokes parameters at 1.4 GHz and 10.7 GHz. Results indicate that SSS, SST, sea-surface wind speed, direction, atmospheric volumes of water vapor and liquid water can be invers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way for SSS remote sensing.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Investigating internal waves east of the Hainan Island using optica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杨顶田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29-3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29
摘要1620)   PDF (5827KB)(1978)   

Marginal water of east Hainan Island was an area that internal waves occurred frequently, however, few studies was found and mechanism for internal waves formation was unclear. In the paper, China Brazil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data (CBERS) was used to detect and calculat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wavelength and amplitude of internal waves in marginal water of east Hainan Island 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l waves formation was also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direction of internal wave was off shoreward and wavelength was about 150-200m . The mechanism for internal wave’s formation can be postulated as by upwelling or tide tracing back.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CSCD(2)
36. 基于两种半分析算法的水体吸收系数反演
汪文琦,董强,商少凌,吴璟瑜,李忠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35-42.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35
摘要1731)   PDF (1848KB)(1634)   

本文基于42组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遥感反射率、水体各组分吸收系数的实测数据,对QAA(Quasi-Analytical Algorithm)和GSM(Garver-Siegel-Maritorena)算法在寡营养的南海和富营养的福建沿岸两种不同类型水体的吸收系数反演进行了检验。以水样测量值为参考,两种算法在本研究水体中的反演成效与他人在其它水域的研究结果相当。QAA算法在南海的反演成效高于福建沿岸水体。对于443 nm的总吸收系数(a443 ),南海的对数均方根误差(RMSE )为0.046,平均相对误差为7.9%,对数平均偏差为0;福建沿岸水体的对数均方根误差(RMSE )为0.194,平均相对误差为30.6%,对数平均偏差为-0.167 。GSM算法在两类水体的反演成效类似,A443 之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南海分别为0.161和27.7%,福建沿岸分别为0.149和32.1%,但从A443的对数平均偏差值看,其在南海反演值低于实测值(对数平均偏差为-0.142 ),在福建沿岸则略呈高于实测值(对数平均偏差为0.016)。两种算法中的部分经验参数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是产生反演误差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反演精度,对算法中经验参数的更进一步区域化调整可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CSCD(5)
37. 利用混合光谱分解估测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
刘大召,陈楚群,刘汾汾,弓洁琼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43-48.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43
摘要1954)   PDF (1243KB)(1625)   

利用遥感技术估测水体中的悬浮泥沙的浓度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但将其应用于河口地区悬浮泥沙的监测仍然存在一些限制。限制之一是遥感数据(例如MODIS)的空间分辨率太低,不适合应用于河口等狭小水域的监测。相比较而言,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有196个波段,覆盖400-2500nm的光谱范围,光谱分辨率为10nm,空间分辨率为30m,其高光谱分辨率及高空间分辨率,显示了其在河口水体悬浮泥沙遥感中的巨大潜力。利用2006年12月4号的Hyperion数据、同步实测的高光谱数据及悬浮泥沙浓度数据,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了研究。利用混合光谱分解模型计算了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光谱分解模型可以作为遥感监测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CSCD(5)
38. 厄尔尼诺期间和后期南海海面温度的两次显著增暖过程
黄卓,徐海明,杜岩,谢强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49-5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49
摘要2180)   PDF (4646KB)(2035)   

通过分析ICOADS海洋气象资料,结合ISCCP短波辐射和OISST海面温度,研究并探讨了ENSO等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背景下南海海表面温度(SST)的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南海SSTA的年际变化和ENSO关系密切,并且分为两个阶段。以增暖事件为例,在厄尔尼诺(El Nino)发生年的冬季和消亡年的夏季,南海出现了两次显著增暖。第一次增暖出现在El Nino盛期,是El Nino影响的一部分,这时南海云量减少,净太阳辐射通量增加,SST上升。第二次增暖出现在El Nino结束后的夏季,不是El Nino直接作用的结果;这时夏季风减弱,一方面使得海洋的潜热损失减少,另一方面减弱了越南东部沿岸的上升流,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SST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 CSCD(11)
39. 一个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海盆环流模式的初步结果
莫慧尔,俞永强,刘海龙,林鹏飞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56-6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56
摘要1842)   PDF (10708KB)(1988)   

利用LASG/IAP发展的一个0.25°×0.25°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海盆环流模式,初步分析了模式在太平洋区域的模拟结果,并与海洋同化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结果作比较,检验此模式对该区域平均气候态、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海表温度(SST)分布、赤道温跃层和纬向流结构、赤道流系分布形态、海表高度以及正压流函数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显著的El Ni?o和La Ni?a事件的模拟等方面与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2.0.2版本结果相近。此外,模式模拟北赤道流(NEC)分叉点位置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以及吕宋海峡流量的年际变化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年际尺度上,NEC分叉点位置和吕宋海峡流量与ENSO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CSCD(1)
40. 阿拉伯海东南海域盐度收支的季节变化
张玉红,徐海明,杜岩,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5): 66-7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5.066
摘要1975)   PDF (5210KB)(1858)   

采用SODA海洋同化产品的月平均资料,本文分析了阿拉伯海东南海域表层盐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局地海面淡水通量不能解释盐度的变化。两个典型区域的表层海水盐度收支分析表明,海洋的平流输送是造成阿拉伯海东南海域盐度冬季降低、夏季升高的主要原因,而淡水通量仅在夏季印度西侧沿岸区域造成盐度降低。冬季,东北季风环流将孟加拉湾北部的低盐水沿同纬度输送到阿拉伯海,然后向北输送,使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夏季,西南季风环流把阿拉伯海西北部的高盐水向南、向东输送,使阿拉伯海东南海域盐度升高。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阿拉伯海东南海域表层盐度的变化冬季明显强于夏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CSCD(10)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