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2009, Vol. 28 ›› Issue (3): 45-53.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45cstr: 32234.14.j.issn.1009-5470.2009.03.045

• 海洋地质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

赵美训;赵晓晨;陈建芳;邢磊;SARNTHEIN M;陆红峰
  

  • 收稿日期:2008-12-09 修回日期:2009-02-11 出版日期:2009-05-31 发布日期:2010-02-05
  • 通讯作者: 赵美训

  1. 1.
    2.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3.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
    4. University of Kiel
  • Received:2008-12-09 Revised:2009-02-11 Online:2009-05-31 Published:2010-02-05

摘要: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据。本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南海77个站位的调查,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3种主要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5—1 147 ng?g–1,陆源生物标志物C27+C29+C31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7—732 ng?g–1。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区、越南外部及巽他陆架北部的2个上升流区等高生产力区。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分布与现代海洋调查和其他古生产力指标对比显示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生产力。相对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蛋白石,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南海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氧化降解和陆源冲淡效应的影响,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和吕宋西北上升流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表层生产力的变化出现偏差,因此,在南海利用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重建生产力存在区域性限制。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南海, 表层沉积物, 生产力

Key words: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South China Sea, Surface sediments;Productivity

中图分类号: 

  • P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