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柯亨玉, 吴世才, 杨子杰, 等. 高频地波雷达在海洋领域中的若干应用 [J]. 武钢职工大学学报, 1999, 11(2): 23-30.
[2] 周志鑫, 刘永坦. 高频地波雷达提取表层海流的计算方法 [J]. 海洋通报, 1997, 16(5): 79-84.
[3] 周浩, 文必洋, 刘海文. 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表面矢量流合成 [J].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2001, 47(5): 642-644.
[4] 朱大勇, 邵浩, 李炎, 等. OSMAR 高频地波雷达福建示范系统径向流数据质量分析 [J]. 台湾海峡, 2007, 26(1): 8-16.
[5] MACKINNON J A, GREGG M C. Shear and baroclinic energy flux on the summer New England shelf[J]. J Phys Oceanogr, 2003, 33: 1462-1475.
[6] NASH J D, KUNZE E, TOOLE J M, et al. Internal tide reflection and turbulent mixing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J]. J Phys Oceanogr, 2004, 34: 1117-1134.
[7] 张效谦, 梁鑫峰, 周磊. 利用 TOPEX/Poseidon 高度计资料提取的太平洋 M2 内潮能通量分布 [J]. 海洋学报, 2005, 27(5): 9-14.
[8] 李培良, 李磊, 左军成, 等. 渤黄东海潮能通量与潮能耗散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5, 35(5): 713-71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JTJ213-98 海港水文规范 [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 107-111.
[10] 李身铎, 胡辉. 杭州湾流场的研究 [J]. 海洋与湖沼, 1987, 18(1): 28-37.
[11] 陈倩, 黄大吉, 章本照, 等. 浙江近海潮流和余流特征 [J]. 东海海洋, 2003, 21(4):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