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2024, Vol. 43 ›› Issue (3): 31-39.doi: 10.11978/2023092CSTR: 32234.14.2023092
王永智1(), 许莉佳1(
), 黄柏强1, 杨天件1, 綦世斌1, 陈辉2, 杨静1
WANG Yongzhi1(), XU Lijia1(
), HUANG Baiqiang1, YANG Tianjian1, QI Shibin1, CHEN Hui2, YANG Jing1
摘要:
光照是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目前关于造礁石珊瑚对低光环境的响应特征与适应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西沙常见的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翘齿盘星珊瑚(Dipsastraea matthaii)为研究对象, 于2021年春季在永乐环礁10m水深处开展了为期1周的原位遮光实验, 其中遮光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光强削减了80%~90%, 其日间有效光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为20.2~41.5μmol photons·m-2·s-1。实验结果显示, 弱光状态下疣状杯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和翘齿盘星珊瑚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II)明显升高, 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和饱和辐射光强(Ek)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同时三种珊瑚的共生藻密度(翘齿盘星珊瑚除外)、叶绿素a含量、组织生物量和组织厚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以澄黄滨珊瑚的变化最为显著, 其共生藻密度下降了14.2%, 组织生物量下降了32.9%。短期弱光限制中,造礁石珊瑚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实际光合效率或(和)降低虫黄藻密度适应光强的不足, 但珊瑚共生体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能量短期内无法满足珊瑚宿主自身正常生长的代谢需求, 因而出现消耗大于获得、珊瑚组织生物量和组织厚度短暂下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