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
钟福昌1, 向荣2, 杨艺萍1, 毛华斌3
1.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1458;
2. 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1458;
3.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1458
ZHONG Fuchang1, XIANG Rong2,
YANG Yiping1, MAO Huabin3
1. CAS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1458,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and Island Reef Ecolog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Guangzhou 511458, China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1458, China;
摘要: 印度洋东经90°海岭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地形特征, 为深入了解海岭区不同部位底栖生物生态特征、区域生物生产力及陆源输入影响, 对东北印度洋海岭区1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大于150μm壳径的底栖有孔虫组合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底栖有孔虫以150~250μm粒径为主, 相对丰度为60~84%, 大于250μm壳径粒级的底栖有孔虫相对丰度较低, 为16~40%。优势底栖有孔虫属种以表生种和中浅内生种为主。研究区底栖有孔虫以玻璃质壳为主, 胶结质壳次之, 瓷质壳含量最低。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组成没有明显差异, 但其绝对丰度、三大类壳体组成和表/内生种的分布仍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 底栖有孔虫丰度在海岭北部两侧相对较高, 海岭上相对较低, 底栖有孔虫胶结壳的相对含量在研究区东北侧明显较其他区域要高, 在海岭中部区域胶结质底栖有孔虫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胶结质底栖有孔虫壳壁建造所选颗粒在东北部以碎屑矿物为主。综合分析认为, 东北印度洋海岭区底栖有孔虫主要受陆源物质输运、表层生产力分布和水深变化引起的溶解作用的影响。此外, 我们首次注意到在大于250μm的组分中, 所有站位表生种含量远大于内生种, 我们认为这是底栖有孔虫对高氧生态环境适应演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