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
李东平, 石豪磊, 罗中原, 曹建涛, 贾国东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LI Dongping, SHI Haolei, LUO Zhongyuan, CAO Jiantao, JIA Guodong
摘要: 脂肪酸是生物细胞膜的一类重要脂质成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指示意义,在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有很多潜在应用,但在南海海水颗粒物中的分布尚缺乏详细研究资料。本文对南海夏季表层悬浮颗粒物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共检出30余种脂肪酸化合物。通过统计分析和已有知识把这些脂肪酸划分为新鲜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碎屑、细菌、浮游动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等五种不同来源。其中,新鲜浮游植物脂肪酸为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从中可分辨出硅藻、甲藻和蓝细菌等不同来源。对这些脂肪酸在南海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发现南海西南-西部的夏季上升流影响区域是新鲜浮游植物,特别是硅藻相对发育的区域,而处于东北部的高温高盐区域则以浮游植物碎屑贡献的短链饱和脂肪酸为主。浮游动物则分别对应于新鲜浮游植物和浮游植物碎屑呈现对应的高值。细菌脂肪酸与浮游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大致呈反向分布样式,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与呼吸降解之间的转换:在西南-西的方向上以初级生产为主导,而在中部和东南方向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相对增强。陆源的长链饱和脂肪酸占比很低,其分布呈现夏季海流驱动的样式,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减少。本工作表明,脂肪酸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可有效指示南海表层水体颗粒物中不同生物源的输入情况,对于揭示海洋水体的宏观生态结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