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
李煜1, 2, 王娇2, 符清露2, 池建宇2, 孙德斌2, 李宝泉3, 陈静2, 陈敏1, 陈琳琳2
1. 烟台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2.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实验室, 山东 烟台 264003;
3. 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LI Yu1, 2, WANG Jiao2, FU Qinglu2, CHI Jianyu2, SUN Debin2, LI Baoquan3, CHEN Jing2, CHEN Min1, CHEN Linlin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 China;
2.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Biology and Bioresource Utilization, Yantai 264003, China
3.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Fisherie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摘要: 生物群落 β 多样性作为连接局域(α)多样性和区域(γ)多样性的重要枢纽, 其空间格局及构建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热点, 但在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的研究仍较薄弱。本研究基于2024年8月北部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 分别采用Baselga提出的基于Sørensen指数的 β 多样性分解方法, 将其划分为周转(turnover)和嵌套(nestdness)组分加和的形式, 以及Legendre等提出的 β 多样性分解方法, 将其拆解为单个站位(LCBD)和单个物种(SCBD)对整体 β 多样性的贡献。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系统探讨了北部湾大型底栖动物 β 多样性及其LCBD和SCBD指数分别与物种丰富度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以期全面揭示 β 多样性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共记录北部湾大型底栖动物73种, 隶属于9门16纲32目52科63属, 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占比最高, 其次为甲壳类、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 (2)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 β 多样性水平较高, 所有站位均以周转组分占主导, 表明物种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3)SCBD最大值由洼颚倍棘蛇尾(Amphioplus depressus)贡献(0.095), 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具有较大的SCBD值;(4)LCBD最大值由S02-3站位点贡献(0.057), 该站位沉积物总氮(TN)、总碳(TC)、有机碳(TOC)含量较高, 高LCBD值站位主要分布于北部湾近海区域;且LCBD值与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关系(R2= 0.018); (5)TC、pH和水深是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三个主要环境变量。综上, 本研究揭示了北部湾北部大型底栖动物 β 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