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焕泉, 王加滢. 地下构造裂缝分布规律及其预测[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0, 24(3): 83-85. [2] 丁文龙, 漆立新, 吕海涛. 利用FMI资料分析塔河油田南部中—下奥陶统储层构造应力场[J].现代地质, 2009, 23(5): 852-859. [3] 贺振华, 黄德济. 缝洞储层的地震检测和预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 26(2): 79-83. [4] 杜启振, 杨慧珠. 方位各向异性介质的裂缝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7(4): 32-35. [5] 季玉新, 魏修成, 刘春园, 等. 川东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储层预测研究[J]. 地质学报, 2008, 82 (3): 353-359. [6] 郭凯俊, 陈勉, 金衍. 低渗透薄储层天然构造裂缝分布研究[C]. 西安:中国岩石力学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2, (9): 136-138. [7] 唐永, 梅廉夫, 张春生, 等.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0, 32(2): 48-54. [8] 郭璇, 钟建华, 徐小林, 等.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8(2): 6-12. [9] 吴时国, 刘展, 王万银, 等.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J]. 海洋与湖沼, 2004, 35(6): 481-490. [10] 马丹. 关于三维弹性理论、经典薄板理论、厚壁结构理论之间关系的探讨[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 21(1): 48-49. [11] 杜世通. 地震波动力学[M].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8-40. [12] 彭红利, 熊钰, 孙良田. 主曲率法在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构造裂缝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3): 343-346. [13] 孙尚如. 预测储层裂缝的两种曲率方法应用比较[J].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22(4): 71-74. [14] 李志勇, 曾佐勋, 罗文强. 裂缝预测主曲率法的新探索[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30(6): 83-85. [15] 岳大力, 吴胜和, 林承焰, 等.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J].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24(2): 9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