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水土, 阮五崎. 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氮、磷、硅的化学特性及输送通亮估算[J]. 海洋学报, 1996, 18(3): 36-44. [2]刘国强, 史海燕, 魏春雷, 等. 广西涠洲岛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J]. 海洋通报, 2008, 27(3): 43-48. [3]张际标, 陈春亮, 曲念东, 等.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 28(1): 44-48. [4]张丽, 蒋晓山, 蔡燕红. 近4年来象山港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J]. 海洋通报, 2006, 25(6): 2-8. [5]REDFIELD A C, KETCHUM B H, RICHARDS F. The influence of organisms on the composition of sea water[M]. // HILL M N. The sea. New York: John Wiley, 1963, 2: 26-27. [6]BRZEZINSKI M A. The Si∶C∶N ratio of marine diatoms: Interspecific variability and the effect of som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J]. Journal of Phycology, 1985, 21: 347-357. [7]海洋研究所水化学组. 胶州湾海水中氮的地球化学(续)[J]. 海洋湖沼通报, 1982, 4: 37-46. [8]胡明辉, 杨逸萍, 徐春林, 等. 长江口浮游植物生长的磷酸盐限制[J]. 海洋学报, 1989, 11(4): 439-449. [9]暨卫东, 黄尚高. 台湾海峡西部营养盐变化特征: Ⅲ. 水系混合及浮游植物摄取转移对磷酸盐含量变化影响的统计分析[J]. 海洋学报, 1990, 12(4): 447-454. [10]陈水土, 吴丽云, 吴佳伟. 九龙江口海域中磷的化学形态[J]. 热带海洋, 1994, 13(1): 69-75. [11]丘耀文. 大亚湾营养物质变异特征[J]. 海洋学报, 2001, 23(1): 85-93. [12]刘慧, 董双林, 方建光. 全球海域营养盐限制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2, 26(8): 47-53. [13]童万平, 韦蔓新, 何本茂, 等. 北海湾不同形态氮磷关系的研究[J]. 海洋通报, 2002, 21(1): 61-67. [14]韦蔓新, 黎广钊, 何本茂, 等.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中浮游动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初步探讨[J]. 海洋湖沼通报, 2005, (2): 34-39. [15]韦蔓新, 黎广钊, 何本茂, 等.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区各种形态磷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 32(2): 258-265. [16]SMITH S V, WIEBE W J, HOLLIBANGH J T, et al. Stoichiometry of C, N, P and Si fluxes in a temperate-climate embayment[J]. J Mar Res, 1987, 45(2): 427-460. [17]李凤华, 赖春苗. 广西海域赤潮调查及对策建议[J]. 2007, 32(9): 76-77. [18]张少峰, 李武全, 林明裕, 等. 涠洲岛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初步研究[J]. 2009, 16(2): 200-202. [19]黄良民, 陈清潮, 尹健强, 等. 珠江口及临近海域环境动态与基础生物结构初探[J]. 海洋环境科学, 1997, 16(3): 1-7. [20]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 海洋化学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1-47. [21]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17378.7-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七部分: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2-24. [22]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17378.4-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四部分: 海水分析[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1-162. [23]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广西重点生态区综合调查生物生态调查报告[R]. 北海: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2010: 1-100. [24]夏华永, 李树华, 侍茂崇. 北部湾三维风生流及密度流模拟[J]. 海洋学报, 2001, 23(6): 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