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一篇
张兰兰1,李彤1, 2,程夏雯1, 2, Batagoda Gamage Dumudu
Ojithma PERERA1, 2,向荣1
1. 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145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ZHANG Lanlan1, LI Tong1,2, CHENG Xiawen1,2, PERERA Batagoda
Gamage Dumudu Ojitham1,2, XIANG Ro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1458,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摘要: 增强对海洋沉降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硅质放射虫残骸群深度梯度变化的观测研究,有助于理解深海硅循环过程和放射虫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本项研究选择热带东南印度洋两个深海区,利用大型多联网对0~3000m水柱9个水层连续采集样本,基于虎红染色法与传统形态分析方法,首次系统揭示该海域硅质放射虫残骸群在不同水层的分布规律:垂向上,放射虫残骸群最丰富的层位出现在活体群最高丰度的同一层或下层,整个水柱垂直分布呈现出三层模式,其中浅层组为残骸累积层、中层组为稳定沉降层、深层组则为溶解损失层。泡沫虫属种在沉降过程中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较高,而罩笼虫则随着水深增加含量降低,尤其是在深层密度远低于泡沫虫,与活体补充数量以及属种沉降特性密切相关。区域上,放射虫残骸群密度除了与其生产力有关外,还受到区域水动力的影响,比如,南部站位100~2000 m残骸群的密度、物种数及多样性均高于赤道站位,与其活体放射虫生产力较高密切有关,但在2000~3000 m深层水中,南部站位放射虫密度却明显低于赤道站位,与深层水颗粒物侧向运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所获取的放射虫残骸群落数据将为估算热带东印度洋放射虫硅输出通量及其生物泵效应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和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