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OODMAN A S. The pituitary gland of the Atlantic salmon[J]. J Morph, 1939, 65(3): 411-435. [2] 翁幼竹, 方永强, 周晶, 等. 大黄鱼脑垂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J].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10(1): 1-4. [3] 金国雄. 条斑星鲽雄鱼繁殖内分泌机理初步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2010: 1-90. [4] JAFRI SI. Combined stain for fish pituitary[J]. Stain Technol, 1979, 54(2): 93-95. [5] 谢碧文, 邱兴建, 张耀光, 等.瓦氏黄颡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9(1): 114-118. [6] 龚启祥. 香鱼脑垂体变化的组织学研究[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82, 1 (1):21-27. [7] 王文, 王韫明, 杜开和. 团头鲂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其GtH细胞在人工催产过程中的变化[J]. 电子显微学报, 1995, (3): 170-175. [8] 温海深, 高玲. 石鲽脑垂体组织生理学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 2007, 28(5): 1-7. [9] 宋海霞, 温海深, 翁幼竹. 养殖牙鲆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J]. 台湾海峡, 2008, 26(3): 387-394. [10] 楼允东. 组织胚胎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126-136. [11] 方展强, 何艾文. 罗非鱼脑垂体结构研究Ⅰ: 腺垂体前叶的超微结构[J]. 水生生物学报, 1993, 17 (3): 252- 257. [12] 鲁双庆, 刘少军. 草鱼性成熟前后垂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6, 19(3): 76-83. [13] 谢碧文, 邱兴建, 张耀光, 等. 瓦氏黄顙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9(1): 114-118. [14] 方永强. 赤点石斑鱼脑垂体组织生理学的研究[J]. 台湾海峡, 1990, 9( 1): 69-72 [15] 翁幼竹, 林君卓, 洪万树, 等. 鲻鱼脑垂体组织生理学的研究[J]. 台湾海峡, 2000, 19( 2): 192-196. [16] 翁幼竹, 方永强, 周晶, 等. 大黄鱼脑垂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J].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10( 1): 1-4. [17] 林浩然. 鱼类生理学[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46-202. [18] 戴燕玉, 陈蕾, 方永强. 鲈鱼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与性腺发育的关系[J]. 台湾海峡, 1998, 17(2): 139-142. [19] LAMBERT J G D. Annual cycle of plasma oostradiol -17β in the female trout Salmogairdneri[J]. Ann Biot anim Biach Biophys, 1978, 18(4): 923-927 [20] 王晓清, 莫艳秀, 欧燎原, 等. 长吻鮠不同时期脑垂体的超微结构[J]. 中国水产科学, 2005, 12(4): 390-396. [21] 方永强, 汪敏, 许瑞安. 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的作用机制III对罗非鱼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动物学报, 1983, 29(2): 124-128. [22] 方永强. 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的作用机制I. 脑垂体组织生理学的研究[J]. 动物学报, 1981, 27(3): 203-207. [23] NALTO N. Ontogeny of pituitary cell-types and the hypothalamo-hypophysial relationship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chum salmon, Oncorhynchus keta [J]. Cell Tissue Res, 1993, 272(3): 429-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