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 李凡. 渤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J]. 海洋学报: 中文版, 1982, 4(2): 191-200.
庞重光, 王凡. 东海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 海洋科学集刊, 2004, 46: 22-31.
任永琴, 王世忠. 海水浊度测量传感器研究[J]. 海洋技术 2004, 23(4): 29-31.
邵秘化, 张素香, 马嘉蕊. 略论浊度标准、单位和测量仪器的研究与进展[J]. 海洋技术 1997, 16(4): 50-63.
周良勇, 刘健, 孔祥淮, 等. 江苏废黄河口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的沉积物标定[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 29(4): 123-128.
秦蕴珊, 李凡, 徐善民, 等.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89(2): 101-112.
雷坤, 杨作升, 郭志刚, 等. 东海不同底质类型海域春季悬浮体通量及影响因素[J]. 海洋与湖沼, 2001, 32(1): 50-57.
张立人, 谢钦春. 长江口悬浮体的运移格局及其沉积过程[J]. 东海海洋, 1984, 3(3):36-44.
贺广凯, 邵秘华, 高炳森, 等. 大窑湾海域航道疏浚过程中海水浊度及其与悬浮体的变化关系[J]. 海洋环境科学, 1994, 13(4): 76-82.
沈焕庭, 贺松林, 茅志昌, 等. 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J]. 泥沙研究, 2001,2(1): 23-29.
林植青. 珠江河流、河口水浊度及其与悬浮体的关系[J]. 热带海洋, 1983(3): 225-230.
杨海丽, 郑玉龙, 黄稚. 海南近海海域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J]. 海洋学研究, 2007, 25(1): 34-43.
贡献. 浊度单位和量程范围选择[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1997, 24(6): 46-49.
许东禹, 刘锡清, 张训华. 中国近海地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7: 47-49.
应秩甫. 粤西沿岸流及其沿岸沉积[J].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 38(3): 85-89.
于文泉. 南海北部上升流的初步探讨[J]. 海洋科学, 1987(6): 7-10.
邓松, 钟欢良, 王名文, 等. 琼海沿岸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J]. 台湾海峡, 1995, 14(1): 51-56.
杨克红, 初凤友, 杨海丽, 等. 海南岛东西陆架秋季悬浮体分布特征对比[J]. 海洋地质动态, 2006, 22(8): 12-15.
冯士筰, 李凤岐, 李少菁. 海洋科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85.
杨士瑛, 鲍献文, 陈长胜, 等. 夏季粤西沿岸流特征及其产生机制[J]. 海洋学报, 2003, 25(4): 1-8.
吴日升, 李立. 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J]. 台湾海峡, 2003, 22(2): 269-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