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晓东, 罗会邦. 东亚夏季风雨带和西太平洋副高季节变化的耦合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2): 122-129.
[2] 姚愚, 严华生, 程建刚. 主汛期(6—8月)副高各指数与中国160站降雨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6): 651-662.
[3] 金荣花, 陈涛, 鲍媛媛, 等. 2007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成因分析[J]. 气象, 2008, 34(4): 79-85.
[4] 黄荣辉. 灾害性气候的过程诊断[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6: 23-30.
[5] 龚振淞, 何敏. 长江流域夏季江水与全球海温关系的分析[J]. 大气科学, 1995, 19(4): 422-434.
[6] 吴迪生, 闫敬华, 张红梅.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与次表层水温对夏季风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23(1): 9-15.
[7] 王谦谦, 钱永甫. 1991年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 18: 200-205.
[8] 钱永甫, 张艳, 郑益群. 青藏高原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J]. 干旱气象, 2003, 21(3): 1-7.
[9] 陈烈庭, 阎志新.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南方汛期降水的影响[C] //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报文集.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9: 185-194.
[10] 朱玉祥, 丁一汇, 徐怀刚.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J]. 气象学报, 2007, 65(6): 946-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