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本清, 杨燕明. 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区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的遥感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12): 2597-2604.
[2] 董海鹰, 刘毅, 管兆勇. MODIS遥感中国近海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检验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30(3): 336-337.
[3] 刘毅, 周明煜. 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J]. 海洋学报, 1999, 21(1): 32-40.
[4] 李正强, 赵凤生, 赵崴等. 黄海海域气溶胶光学厚度测量研究[J]. 量子电子学报, 2003, 20(5): 635-640.
[5] 赵崴, 唐军武, 高飞, 等. 黄海、东海上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分析[J]. 海洋学报, 2005, 27(2): 46-53.
[6] 谭浩波, 吴兑, 毕雪岩. 黄海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 2006, 25(5): 21-25.
[7] 宗雪梅, 邱金桓, 王普才. 近10年中国16个台站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2): 201-208.
[8] 刘玉杰, 牛生杰, 郑有飞. 用CE-318太阳光度计资料研究银川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特性[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 27(5): 615-622.
[9] 辛金元, 王跃思, 李占清, 等. 中国地区太阳分光辐射观测网的建立与仪器标定[J]. 环境科学, 2006, 27(9): 1697-1702.
[10] 王跃思, 辛金元, 李占清, 等. 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与Angstrom参数联网观测(2004-08—2004-12)[J].环境科学, 2006, 27(9): 1703-1711.
[11] 吴兑. 华南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 (增刊): 145-150.
[12] User's Guide Version 5.5 for MICROTOPS Ⅱ[M]. Solar Light Company, Inc., 2003: 12-14.
[13] 尹宏. 大气辐射学基础[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142-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