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Data Column

Systematic reorganiz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 and reefs 1. data re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XU Chao , 1, 2 ,
  • LONG Lijuan 1 ,
  • LI Sha , 1, 2 ,
  • HE Yunkai 1 ,
  • YUAN Li 1, 2 ,
  • XU Xiaolu 1, 2
Expand
  • 1.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 2. South China Sea and Adjacent Seas Data Center, National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Center, 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of China, Guangzhou 510301, China
LI Sha. email:

Received date: 2023-08-17

  Revised date: 2023-10-16

  Online published: 2023-11-02

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Program of China(2017FY201400)

National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Center (www.geodata.cn)(2005DKA32300)

The 14th Five-year Network Security and Informatization Pl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X145XQ06-05)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A19060500)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2022YFE020350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Guangdong Province(2022B1212050003)

Guangdong Province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x Major Marine Industries) Special Fund Project(Guangdong Natural Resources Cooperation [2022] 52)

Abstract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core interest of China. Since the 1950s, dozens of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marine scientific survey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 have been organized.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raw data were obtained. However, early data has not yet been digitized, with varying standards for data recording, quality control, and archiving, and is even scattered or on the verge of loss of original material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rescue and reorganizati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from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 and reefs” has completed the standardized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from 353 projects, 664 voyages, and over 200 elements from 1950 to 2019. It has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first-hand surveyed and valuable scientific data, including hydrometeorology, marine chemistry, bioecology, fishery resource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samples of islands and reefs. At the same tim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data was completed, and some new analytical data products were formed. A set of 12 books titled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7 other monographs were published.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rticle 1 focuses on the systematic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nd briefly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standardized compilation,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rticle 2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cean data governance technology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integrated data; Article 3 brief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South China Sea” for the sharing service of integrated data.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mprehensive database and “Digital South China Sea”,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ata standardized compilation of the relevant marin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Cite this article

XU Chao , LONG Lijuan , LI Sha , HE Yunkai , YUAN Li , XU Xiaolu . Systematic reorganiz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ffiliated islands and reefs 1. data re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2024 , 43(5) : 143 -149 . DOI: 10.11978/2023125

自20世纪50年代起, 我国在南海组织了多次大规模调查项目, 包括: 1958—1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徐鸿儒, 2008), 在南海海区内布设了36条调查断面、237个大面观测站和57个连续观测站。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 东海区台湾省附近和南海区大片海域未能进行调查(徐渡, 2010); 1973—1978年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 共进行了11个航次的综合考察, 航程达5万余海里, 足迹遍及西沙群岛各岛礁、多次穿越中沙群岛, 多次登上黄岩岛, 并穿过南沙群岛北侧, 调查项目包括海洋地质、海底地貌、海洋沉积、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水化学、海洋生物和岛礁地貌等, 调查结果见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982); 1979—1982年南海东北部海区综合调查, 共进行了14个航次的综合性和专题性调查, 调查该海区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 诸如物理海洋学中的环流, 水团、温、盐、密度结构, 气象和波浪状况, 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重、磁场特征, 海水化学各要素的分布和变化, 污染现状及对策, 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特征等问题(刘昭蜀, 1985); 1984—2009年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综合调查, 作为国家专项自“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连续进行, 取得了大批包括海洋地质地貌、地理、测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生态、化学、物理、水文、气象等学科领域的实测数据和样品, 获得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原始数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沙群岛和南海科学考察成果著作有60余部, 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而且成果资料已为中国外交、国防和生产建设单位参考应用,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赵焕庭 等, 2017)。
为解决历史考察资料记录标准不一、质控标准不一、归档标准不一、原始资料散落或濒于遗失等问题,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以下简称整编项目)按照统一的整编技术规范实施, 系统整编历史资料, 全面掌握长时序的南海及其诸岛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数据, 一方面彰显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南海及其诸岛的调查、研究、开发和管控的历史事实, 一方面也为满足新时代国家在南海的资源开发、军事行动保障、外交谈判、权益维护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整编主要内容

整编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 会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清华大学等9家单位, 对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历次南海与诸岛的海洋科考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整编,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对大规模海洋科学调查的历史资料数据进行收集、抢救、整理和电子化录入, 包括各类档案资料、航海日志的查找, 散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纸质记录数据电子化录入, 访谈尚健在的离退休老一辈科考队员和船员, 以进行还原历史的“记忆恢复”, 确保科学考察历史事件和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2) 对历史数据资料进行质量控制、标准化处理、规范化整编, 构建电子数据库, 整编资料涉及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生态、地质、地球物理、渔业资源、岛礁科学钻井等等众多海洋研究领域的第一手实测数据; 3) 形成南海海洋国土、海洋物理、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海洋化学、沉积物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方面的观测与分析成果相关的数据集、图集和系统总结报告, 并建立综合数据库和共享平台, 出版科研系列专著, 制作南海科考音像产品资料、南海科考地理信息系统等。

2 资料整编总体实施步骤

整编项目实施总体上可分为全面化收集与梳理、规范化整编与分析、科学化管理与共享3大阶段(图1)。
图1 资料整编总体流程

Fig. 1 Overall work flow of the data reorganization

2.1 历史资料的全面化收集与梳理

项目首要任务是摸底国内外南海调查历史资料。整编项目的具体实施根据任务目标, 确定拟收集资料的时空分布范围和具体内容, 系统梳理和整理历史数据资料, 实现分散数据资料的有效聚集。
至2017年, 已完成对南海所现有南海科考相关文书、音频影像资料的摸底梳理, 收集光盘101张, 照片909张, 录像带17个, 录音带8个, 磁盘71卷, 1959—1990年度南海科考文书资料598份。
至2021年, 已完成“电子化和整编的项目清单”中资料的收集、梳理和纸质文件扫描、以及数据实体初步汇交工作, 信息汇总如表1
表1 资料与数据信息表

Tab.1 Summary of profile and data

数据库 扫描资料文件数/个 扫描资料量/MB 数据集实体数/个 数据量/MB
科考历史资料 5611 52410 26 32100
南海水文气象 11 151 79 9020
南海海洋化学 17 710 209 3010
海洋生物生态 865 5620 138 698
南海渔业资源 261 23500 138 778
南海地质环境 208 6540 1213 144000
岛礁地质样品 78 1670 66 4480

2.2 历史数据的规范化整编与分析

根据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 按照物理海洋与气象历史资料整编、海洋化学历史资料整编、海洋生物与生态历史资料整编、海洋渔业资源历史资料整编、海洋地质环境历史资料整编、岛礁地质样品历史资料整编等领域开展数据资料的分类收集, 实现分散数据资料的有效汇聚。
制定项目整编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规范, 对原始资料库进行数据检查、分类整理、标准化处理, 完成原始资料的数据要素的规范化整编工作。
南海考察历史资料整编综合数据库的建设任务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学数据中心(简称南海海洋数据中心)承担, 建立物理海洋与气象数据库、海洋化学数据库、海洋生物与生态数据库、海洋渔业资源数据库、海洋地质环境数据库、岛礁地质样品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6个, 并整合成为南海考察历史资料整编综合数据库1个。
系统梳理所有电子化南海科学考察项目历史资料(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时间、调查区域、调查内容、承担单位、存档单位、经费投入等), 并进行空间数据的时空分布可视化, 建设南海科考地理信息系统1个。
访谈离退休老一辈科考队员, 进行还原历史的“记忆恢复”, 确保科学考察历史事件、档案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制作南海科考音像产品资料1套。
统一规划出版南海科考系列丛书(专著) 1 套。

2.3 整编数据的科学化管理与共享服务

项目贯彻“共建共享”数据工作机制(徐超 等, 2016), 开展历史资料与整编数据的可视化、科学化管理。按照海洋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建立多元、异构数据的内在关联, 构建学科门类最全、时间跨度最长、空间范围最广的南海海洋科学考察综合数据库, 加强数据整合集成技术和信息知识融合应用技术研究, 发展面向国家战略服务的海量信息集成分析与服务能力, 构建海洋空间信息系统及专题服务系统, 研制“数字南海”新型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 向全院和全国提供一站式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数据的共享服务。
为保障数据贡献者的知识产权, 用户在使用全部或部分整编项目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产出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数据产品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系统开发等), 须在相关成果的显著位置上明确注明数据来源。南海海洋数据中心只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所需数据资料, 不对数据资料的具体内容负责。在使用数据过程中的问题或疑问, 鼓励用户直接与数据贡献者进行交流。

3 整编困难

1999年国家启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以来, 已经支持了数百个项目, 累积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 抢救性整编了一批珍贵的历史科技资料, 研制了一批行业规范和标准物质(白燕 等, 2020)。但目前, 绝大部分已结题的基础性工作积累的历史数据资料仍然散落在各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中, 没有得到有效的集成与规范化整编, 甚至有些数据资料濒临丢失(诸云强 等, 201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2013FY110900)对2006—2012年立项的133个专项项目开展数据资料汇交。截至2017年7月, 已顺利完成数据资料汇交的项目共计72个, 占总汇交项目数的54.14% (诸云强 等, 2017)。
与之相比, 整编项目需要系统整编的历史资料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起的南海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 历史数据资料分布自1950年至2015年, 时间跨度超过50年; 历史数据资料涉及项目数量更多, 约400个; 历史数据资料涉及地质地貌、地理、测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生态、海水化学、海洋物理、水文、气象等学科领域的海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实测数据、重要原始数据和样品等等。长期以来这些资料散落在各航次、各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中, 缺乏完整性, 更何况早期没有数据资料电子化技术, 所以整编项目的实施难度很大。
1) 原始资料散落或濒于遗失: 部分原始资料散落在各单位、各航次、各项目课题或科学家个人手中, 历史久远, 随着人员更替、离世等原因, 有些数据资料已经遗失或濒临丢失; 或因档案移交或搬迁、档案保管的时效逾期等, 有些数据资料已经无法查找;
2) 记录标准不一: 南海科学考察的项目来源于多个部门, 原始工作记录本、数据记录本制式不同, 另因考察人员的个人记录习惯和手写字迹问题, 部分纸质档案难以辨识; 历史数据资料多以纸质、磁盘、磁带、光盘等非信息化形式保存, 有的资料破损严重, 数据资料难以读取;
3) 质控标准不一: 数据采集方法、采集仪器随着海洋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均有更替, 同种类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也不能统一, 数据精度也不一致;
4) 归档标准不一: 原始数据、分析数据、成果数据、样品资料、报告资料的归档要求标准或规范不统一, 数据资料复杂多样、参差不齐;
5) 数据产权不明: 项目的分散、数据的分散、各部门的壁垒, 使数据产权也没有明确的归属, 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本身也成为一对矛盾体。
以上种种情况, 使得历史资料错综复杂, 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整编项目实施的难度。南海海洋数据中心分析整编困难, 主要从落实协同机制、构建资源体系、制定技术规程等方面入手, 以信息技术支撑整编项目的全面实施。

4 整编策略

4.1 建立数据资源协同建设机制

按照整编项目任务目标, 根据“共建共享”数据工作机制(徐超 等, 2016), 建立了项目的数据资源协同建设机制, 包括单位间的协同、项目与课题的协同、科学家间的协同等, 以更好地收集与整合不同来源的历史数据资源, 满足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与倡议对南海基础数据的需求。
共建共享机制在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可有效解决原始资料散落或濒于遗失的问题: 1) 确定整编项目各参与单位的整编数据的具体内容, 落实了数据收集与整编覆盖的项目与航次范围的分工与协调、数据生产者与管理者间的协调; 2) 按照各个学科领域特点建立最优的数据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办法, 协同研究制定整编技术实施细则, 规范数据格式, 统一数据信息描述尺度; 3) 注重历史数据与近期数据相结合的同步整理, 提高了长时序数据资源的价值, 实现了数据资源的适时补充、及时更新。
共建共享机制是南海海洋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整编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也有效解决数据产权不明的问题: 整编项目针对数据产权问题做了探索与约定, 结并合总体实施的3个步骤在项目内部落实: 1) 全面化收集与梳理的原始资料的产权归课题与依托单位所有; 2) 规范化整编与分析所得的整编数据的产权归整编项目与依托单位所有, 满足整编项目内部的共享需求, 并汇交至科技部; 3) 科学化管理与共享的整编数据是整编项目汇交至科技部的数据资源在南海海洋数据中心的备份, 按照《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数据管理办法》(南海研字[2019] 32号)等制度规定, 结合数据贡献者的要求, 为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4.2 构建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数据资源体系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的观测要素种类繁多, 观测、获取的手段不同, 数据在精度、格式、表述形式、数据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并涉及不同的时间尺度、空间参照系统、坐标系统等特殊性, 呈现多源性、多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徐超 等, 2016)。
数据资源体系按照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不可重复性以及可靠性等要求构建。数据中心根据前期资料收集与梳理, 结合已汇交的整编资料的情况, 构建了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数据资源体系, 实现了整编资料的分类体系统一, 如表2
表2 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数据资源体系

Tab. 2 Data resource system for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数据库 主要数据集 主要数据要素
南海水文气象 水文 站位、经度、纬度、观测时间、深度、温度、盐度、深度
气象 站位、经度、纬度、观测时间、高度、风速、风向、气温、气压、湿度
南海海洋化学 海水化学 站位、经度、纬度、采样时间、采样层次、溶解氧、氧饱和度、pH、总碱度、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悬浮物、总有机碳、溶解态无机碳、重金属(元素符号)
沉积化学 站位、经度、纬度、采样时间、沉积物深度、Ba、Cd、Co、Cu、Mn、Ni、Pb、Sc、U、Al、Fe、Sr
同位素化学 站位、经度、纬度、采样时间、采样层次、温度、盐度、镭同位素值、铀同位素值、钍同位素值、氢同位素值、氧同位素值、钋铅同位素值、碳氮同位素值、活度比值等
海洋生物生态 浮游植物 层次、生物量、门(中文)、门(拉丁文)、纲(中文)、纲(拉丁文)、目(中文)、目(拉丁文)、科(中文)、科(拉丁文)、属(中文)、属(拉丁文)、种名(中文)、种名(拉丁文)、密度/个数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生物
叶绿素 水层、叶绿素a浓度
初级生产力 水深、相对光强、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浓度、生产力指数
南海渔业资源 鱼类资源调查 拖网时长、放网位置(N)、放网位置(E)、起网位置(N)、起网位置(E)、种名、渔获量、尾数、每公斤尾数、每小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单位: %)
甲壳类资源调查
头足类资源调查
其他类资源调查
南海地质环境 地形地貌与海洋沉积 水深测量、地形测量、沉积物粒度
南海地质构造与地球物理 磁力测量、重力测量、浅层剖面、侧扫声呐、单道与多道地震
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 珊瑚礁动力触探试验结果、波速和密度特征、动力学弹性模量、物性试验
海岸带地质环境 岸线、滩面地形
岛礁地质样品 地层描述原始记录 层号、深度、经度、纬度、编录时间、层厚、岩石类型、特征描述
碳14地质年代分析 样品号、深度、样品名称、矿物、经度、纬度、测试时间、14C年龄
铀系地质年代分析 样品号、深度、样品名称、矿物、经度、纬度、测试时间、U、234U/238U、Th、230Th/232Th、230Th/234U、年龄
粒度分析 样品号、深度、经度、纬度、测试时间、砾(单位: %)、砂(单位: %)、粉砂(单位: %)、黏土(单位: %)、粒度类别、MDØ、QDØ、SKØ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样品号、深度、经度、纬度、照片号、特征、测试时间、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Cr2O3、MnO、Fe2O3、Na、Cl、P2O5
碳酸盐矿物学分析 样品号、深度、经度、纬度、测试时间、文石、白云石、低镁方解石MgCO3 (单位: mol%)、高镁方解石MgCO3 (单位: mol%)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样品号、深度、矿物、经度、纬度、测试时间、δ13C (单位: ‰)、σ (单位: ‰)、δ18O (单位: ‰)、87Sr/86Sr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样品号、深度、样品名称、经、纬度、测试日期、Be、Ba、B、Pb、Sn、Ti、Mn、Ga、Cr、Ni、V、Cu、Zr、Ag、Zn、Co、Sr、Mo、P2O5、Sc、Y、La、Ce、Yb、Nb、Ta、U、Th、As、Sb、Bi、Cd、W、In、Ge、Li、Tl
微古鉴定 样品号、深度、经度、纬度、分析时间、分析样品质量、有孔虫、腹足类、孢粉、介形虫、硅藻、苔藓虫

4.3 构建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技术规程体系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的规范化整编与分析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历史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标准化处理、质量控制和元数据提取等。目前已经研究制定出适用于整编项目的《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技术规程》1部共8册规范文件, 规范各学科领域的科考历史资料系统整编的实施流程的技术细节。整编技术规程体系的研究与制定, 有效应对解决资料记录标准不统一、质控标准不统一、归档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4.3.1 历史资料数字化处理

该步骤主要实现纸质资料电子化, 该过程中要求扫描资料须与任务书中“电子化和整编的项目清单”一致, 编排序号; 一个项目形成一个文件夹; 多个纸质文件处理合并成一个pdf或doc等格式的文本文件; 扫描资料页面必须平整、清晰, 保障电子化资料的归档标准统一。

4.3.2 历史资料标准化处理

该步骤按照任务书中“电子化和整编的项目清单”提取数据, 根据资料类别, 分类处理各项资料, 形成整编格式的数据文本文件, 为了方便对接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存储格式采用csv格式, 其他非通用专业数据或仍按专业数据文件格式整编, 同时提供数据读取软件。一个项目可提取一个或多个数字化的数据实体。
数据实体文件的命名建议为: “汇交单位-资料来源(项目名称/观测方式)-资料名称(仪器类型)-开始时间(yyyymmdd)-结束时间(yyyymmdd).文件格式后缀”。
项目针对数据集的标准化处理, 制定了数据整编技术规程和标准数据模板, 将50余年不同来源的资料处理形成数据格式、编码、计量单位、基准等统一的数据集实体。特别强调观测数据整编必须加入站点经纬度值、观测时间和观测要素及其量纲等, 保障整编资料的记录标准统一。

4.3.3 整编数据质量控制

该步骤根据学科特点和资料类别, 分学科分类别确定质量控制方法和流程, 对各项整编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 妥善解决资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标识资料中的错误, 并形成资料整编技术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或撰写资料订正论文, 确保数据合理质控, 保障整编数据能直接应用于科学研究, 保障整编资料的质控标准统一。
整编项目的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数据整编实施的全流程, 如水文数据的整编实施过程包含: 1) 收集梳理、统一规范; 2) 初步评价、无纸化; 3) 质量评估、误差分析; 4) 存疑求证、校对剔除; 5) 格式转换, 统一标准; 6) 提取元数据, 形成数据集等主要实施步骤。资料的无纸化过程中采用人工校对, 第三方复核, 并采用温盐垂直分布图进行数据跳跃检查等质量控制措施; 数据的软件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数据转换, 异常值剔除, 探头滞后订正等质量控制措施; 数据的二次质控分析过程中采用绘制T-S点聚图, 水团特性分析检验, 滑动平均等滤波, 统计检查等质量控制措施。其他学科资料也相应制定并使用统一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保证了整编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4.3.4 元数据提取与著录

整编数据集的核心元数据编录参照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核心元数据标准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元数据著录规范, 重点强调数据时间跨度、空间覆盖范围、获取尺度、空间参考和坐标、时空表达方式以及比例尺和时空分辨率等与时空要素相关的元数据信息, 最终形成元数据、数据实体、数据说明文档、数据缩略图、数据样例、数据分类的“六位一体”共享发布数据(杨雅萍 等, 2020), 保障了整编项目数据集的规范统一。

5 讨论与建议

数据作为支撑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 特别是历史数据具有不可再生性, 必须要抢救性地系统整编, 并尽快实现这些整编数据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共享。数据的科学管理是为了数据的开放共享。共享的实质是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用。开放是前提, 共用是目的。只有共用才能使科学数据资源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 将其潜在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增值; 只有共用才能减少国家为同一目的而多次投入, 实现投资的最大效益(黄鼎成, 2003)。
1)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已明确整编的具体内容, 所有扫描资料已经在整合集成阶段。
2)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根据总体流程部署正在紧张实施, 部分整编数据集已经达到汇交要求, 进入质控与分析阶段。
3) “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针对整编困难提出了相应策略, 在协同机制、资源体系、技术规程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南海科考历史资料整编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实践、数据治理技术与应用、数字南海的建设实践、以及数据共享服务与创新应用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论述, 计划于2023年开放共享南海及其附属岛礁的长时序、多学科、多维度海洋数据资源。
[1]
白燕, 杨雅萍, 2020.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数据汇交实践与启示[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52(4): 70-79.

BAI YAN, YANG YAPING, 2020.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 on data collection of national special program of basic research work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s Review, 52(4): 70-7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
黄鼎成, 2003. 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基础与共享机制[J]. 中国基础科学, (2): 22-27.

HUANG DINGCHENG, 200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scientific data-sharing[J]. China Basic Science, (2): 22-2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刘昭蜀, 1985. 南海东北部海区综合调查研究取得新进展[J]. 海洋通报, 4(3): 55-58 (in Chinese).

[4]
徐超, 李莎, 陈荣裕, 等, 2016. 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数据管理与共享[J]. 海洋信息, 31(1): 19-28 (in Chinese).

[5]
徐渡, 2010. 1958—1960年: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J]. 海洋科学, 34(4): 109-110 (in Chinese).

[6]
徐鸿儒, (2008-11-01). 一次划时代的全国海洋普查——纪念全国海洋综合调查50周年[EB/O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364-45008.html (in Chinese).

[7]
杨雅萍, 姜侯, 孙九林, 2020. 科学数据共享实践: 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2(6): 1358-1369.

DOI

YANG YAPING, JIANG HOU, SUN JIULIN, 2020. Practice of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center[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2(6): 1358-136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8]
赵焕庭, 王丽荣, 袁家义, 2017. 南海诸岛自然科学调查研究概述——纪念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2)[J]. 热带地理, 37(5): 649-658.

DOI

ZHAO HUANTING, WANG LIRONG, YUAN JIAYI, 2017.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recove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2)[J]. Tropical Geography, 37(5): 649-65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982. 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n Chinese).

[10]
诸云强, 孙凯, 杨雅萍, 等, 2017. 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的汇交与整编[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49(5): 12-20.

ZHU YUNQIANG, SUN KAI, YANG YAPING, et al, 2017. Data resources colle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for national special program on basic work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J].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s Review, 49(5): 12-2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