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2011, Vol. 30 ›› Issue (5): 95-103.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1.05.095cstr: 32234.14.j.issn.1009-5470.2011.05.095
• 海洋生物学 • 上一篇
刘维达1, 2, 林昭进1, 江艳娥1, 黄梓荣1
LIU Wei-da1, 2, LIN Zhao-jin1, JIANG Yan-e1, HUANG Zi-rong1
摘要: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 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 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 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 在断面分布上, 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 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 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 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 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 其中, 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 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 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 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 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 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 汕头海域最低; 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 粤东海域较低; 在100m水深范围内, 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100m以深渔获率减少。甲壳类渔获率以阳江断面最高, 其他断面均较低; 10—20m浅水区渔获率最高。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 南海北部渔业资源衰退后种类更替现象十分明显, 大型优质种类数量大幅减少, 小型低值鱼类和头足类数量明显上升, 受近海捕捞压力较大影响, 鱼类的渔获率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增加的分布趋势。
中图分类号:
P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