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家雄, 刘海龄, 姚永坚, 等.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及资源前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4, 34-63, 68-70.
[2] 龚再生, 李思田, 等.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5, 9-26, 96-106, 251-256, 385-405.
[3] 刘昭蜀, 赵焕庭, 范时清, 等. 南海地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55-260.
[4] 夏戡原, 黄慈流, 张毅祥, 等. 南海东北部与台湾间的构造及海洋地球物理研究[R]. 广州: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4.
[5] 何家雄, 施小斌, 阎贫, 等.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2): 129-135.
[6] 李平鲁, 梁慧贤. 新生代岩浆活动与盆地演化、油气聚集的关系[J]. 广东地质, 1994, 9(2): 23-34.
[7] NISSEN S S, HAYES D E, YAO BOCHU, et al. Gravity, heat flow, and seismic constraints on the processes of crustal extensio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 J Geophys Res, 1995, 100(B11): 22447-22483.
[8] 阎贫. 海底地震仪记录中的横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 质. 1998, 18(1): 115-118.
[9] 刘天佑, 等. 海洋重磁资料处理系统[D].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00.
[10] 赵俊峰. 南海东北部高磁带及磁静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南海构造演化的关系[D]. 上海: 同济大学海洋学院, 2006.
[11] 施小斌, 丘学林, 夏戡原, 等. 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热带海洋学报, 2003, 22(2): 63-73.
[12] 何家雄,陈胜红, 刘海龄, 等.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特点[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8, 30(5): 91-98.
[13] 何家雄, 夏斌, 王志欣, 等.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运聚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及方向[J]. 石油学报, 2006, 27(4): 12-18.
[14] 何家雄, 李明兴, 陈伟煌, 等. 莺歌海盆地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运聚富集关系探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11(6): 2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