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陶诗言, 徐淑英, 郭其蕴.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向和纬向环流型的特征[J]. 气象学报, 1962, 32(1): 91-103.  
[2]       陈光华, 黄荣辉.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22(6): 527-532.  
[3]       YUMOTO, TOMONORI M.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01, 79(1): 23-35. 
[4]       陈联寿. 盛夏亚洲中高纬流型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的关系[J]. 气象学报, l965, 35(4): 476-485.  
[5]       王会军, 范可.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次与南极涛动的关系[J]. 科学通报, 2006, 51(24): 910-2914.  
[6]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热带气旋的环流特征[J]. 大气科学, 2007, 31(5): 909-918.  
[7]       中央气象台长期预报组. 长期天气预报技术经验总结(附录)[M]. 北京: 中央气象台, 1976: 5-6.  
[8]       杨修群, 黄士松. 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J]. 气象科学, 1989, 9(2): 125-138.  
[9]       林 建, 毕宝贵, 何金海. 2003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异及中国南方高温形成机理研究[J]. 大气科学, 2005, 29(4): 594-599.  
[10]    YANAI M, ESBENSEN S, CHU J H. Determination of bulk properties of tropical cloud clusters from large-scale heat and moisture budgets [J]. J Atmos Sci, 1973, 30: 611-627.  
[11]    吴国雄, 刘还珠. 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和倾斜涡度发展[J]. 气象学报, 1999, 57(1): 1-15.  
[12]    吴国雄, 刘屹民, 刘平.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 尺度分析[J]. 气象学报, 1999, 57(3): 257-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