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立富, 陈涛, 周庆亮, 等. 北京 “7. 10” 暴雨 β - 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5): 655-665.
[2] ORLANSKI.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 492-508
[3] 任荣彩, 刘屹岷, 吴国雄. 1998 年 7 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J]. 气象学报, 2007, 65(2): 183-197.
[4] 刘还珠, 赵声蓉, 赵翠光. 2003 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的分析 [J]. 高原气象, 2006, 25(2): 169-178.
[5] 齐琳琳, 赵思雄. 利用非常规资料对城市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与模拟研究 [J]. 科学通报, 2003, 48(Z1): 17-24.
[6] 张立生, 孙建华, 赵思维, 等. 长江中游暖切变型暴雨的分析研究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2): 165-180.
[7] PETER V H, 高良成. 中纬度锋系的中尺度结构 [J]. 气象科技, 1983, 11(3): 36-40.
[8] 赵钢, 杨瑞峰, 张艳, 等. 山东一次远距离台风暴雨分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7): 8057-8059.
[9] 丁永红, 马金仁, 纪晓玲. 一场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 [J]. 干旱气象, 2006, 24(1): 28-33.
[10]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等. Q 矢量和湿 Q 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J]. 气象, 2006, 32(6): 25-30.
[11] 张兴旺. 湿 Q 矢量表达式及其应用 [J]. 气象, 1998. 24(8): 3-7.
[12] 刘运成,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湿 Q 矢量分析 [J]. 气象, 2006, 32(12): 4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