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乐凤凤, 宁修仁.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研究特点及影响因素[J]. 海洋学研究, 2006, 24(2): 60-69.
[2] 杜岩, 王东晓, 陈举, 等. 南海海洋动力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进展[J].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23(6): 82-92.
[3] 陈清潮.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生物的初步研究[C]//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一).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 199-216.
[4] 郭玉洁, 叶嘉松, 周汉秋. 西沙、中沙群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C]//我国西沙、中沙群岛海域海洋生物调查研究报告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10.
[5] 叶嘉松, 林永水, 袁文彬. 东沙群岛周围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C]//南海海洋生物研究论文集(一).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3: 1-6.
[6] 朱根海, 宁修仁, 蔡昱明, 等. 南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的研究[J]. 海洋学报, 2003, 25(2): 8-23.
[7] 乐凤凤, 孙军, 宁修仁, 等. 2004年夏季中国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J]. 海洋与湖沼, 2006, 37(3): 238-248.
[8] 孙军, 宋书群, 乐凤凤, 等.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J]. 海洋学报, 2007, 29(5): 132-145.
[9] 李和阳, 王大志, 林益明, 等. 海洋二甲基硫的研究进展[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0(3): 715-725.
[10] 杨桂朋, 景伟文, 陆小兰. 海洋中DMSP的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34(5): 854-860.
[11] ANDERSON D M. Red tides[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 271: 62-68.
[12] 齐雨藻. 赤潮[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9: 18-19.
[13] 林永水, 周近明, 何建宗.赤潮生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2.
[14] MILLS M M, RIDAME C, DAVEY M, et al. Iron and phosphorus co-limit nitrogen fixation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North Atlantic[J]. Nature, 2004, 429: 292-294.
[15] 齐雨藻. 中国沿海赤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6] CAPONE D G, ZEHR J P, PAERL H W, et al. Trichodesmium, A globally significant marine cyanobacterium[J]. Science, 1997, 276 (5316): 1221-1229.
[17] CHANG J, CHIANG K P, GONG G C. Seasonal variation and cross-shelf distribution of the nitrogen-fixing cyanobacterium, Trichodesmium, in southern East China Se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0, 20: 479-492.
[18] 杨清良. 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束毛藻(Trichodesmium)的分布特征[J]. 海洋学报, 1998, 20(5): 93-100.
[19] 苏纪兰, 许建平, 蔡树群. 南海的环流和涡旋[C]//丁一汇, 李崇银, 编. 南海季风暴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66-72.
[20] 袁东亮, 李锐祥. 中尺度涡旋影响吕宋海峡黑潮变异的动力机制[J]. 热带海洋学报, 2008, 27 (4): 1-9.
[21] 郭景松, 袁业立, 熊学军, 等. 吕宋海峡两侧中尺度涡统计[J]. 海洋科学进展, 2007, 25 (2): 139-148.
[22] 李超, 张燕, 王东晓. 2004年秋季冷空气活动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25 (2): 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