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专题


    图片丢失啦
    热点综述
    汇聚本刊发表的综述性论文,方便读者阅读和下载。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现状与态势
    马丽丽, 田新朋, 李桂菊, 赵晏强, 殷建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5): 134-146.   DOI: 10.11978/2020104
    摘要3632)   HTML1985)    PDF(pc) (3887KB)(3452)    收藏

    海洋微生物因长期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特殊的代谢途径, 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功能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使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成为海洋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和视角, 从海洋真菌和海洋细菌天然产物研究现状、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估以及成药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概述, 分析了当前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状况和发展态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
    2. 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挑战与机遇
    王友绍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3): 1-14.   DOI: 10.11978/YG2020006
    摘要3531)   HTML1811)    PDF(pc) (8530KB)(3302)    收藏

    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具有“四高”特性(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和高抗逆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 全球约有红树林1700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25℃等温线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高达2000gC·m-2·a-1, 具有高强度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对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30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是一个脆弱的、敏感的生态系统, 也是首先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海岸带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着全球红树林的生存和分布方式。本文将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和极端天气4个主要方面, 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变化特征, 阐述红树林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极端天气响应与适应的生态学机制, 并简要概述了红树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危害中的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也将为红树林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初探
    李洁, 经志友, 张偲
    热带海洋学报    2018, 37 (6): 1-15.   DOI: 10.11978/2017127
    摘要3131)   HTML1536)    PDF(pc) (1521KB)(2278)    收藏

    季风驱动下的南海海洋动力过程有着季节性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显著影响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海洋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环境变化和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有着积极的响应。将微生物生态过程与海洋动力过程相结合, 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过程的耦合, 是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海洋学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 从南海北部上升流、海洋锋面、中尺度涡旋、次中尺度过程及其对海洋细菌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探讨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初步研究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4. 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黄小平,田磊,彭勃,张大文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1-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01
    摘要3014)      PDF(pc) (339KB)(4720)    收藏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 珠江口海域环境已受到较严重污染, 对该海域环境污染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和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为主的污染规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 过量的氮磷输入已导致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诱发该海域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 水体层化和富营养化耦合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底层季节性缺氧,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主要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富集, 柱状沉积物的记录反映出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指出, 当前和今后该海域环境污染急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生物体组织中的传递过程和在食物链中累积规律、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复合污染效应、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污染控制策略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0) CSCD(18)
    5. 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评述
    张乔民,施祺,余克服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8-1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08
    摘要2335)      PDF(pc) (266KB)(3088)    收藏

    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的红树林基围(land-based enclosure)养殖传统模式是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开发范例之一。本文介绍了珠江口红树林基围养殖生态开发模式的3个个例: 仅存香港米埔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传统基围养殖运作历史和演变, 及其候鸟生境、养殖、观鸟、环境教育综合功能的实现; 珠海淇澳岛大围湾红树林传统和粗放式基围养殖试验和围内水位盐度等环境条件变化对红树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伶仃洋东岸海上田园红树林海水种植−集约式养殖系统试验和红树林净化水质研究。在珠江口红树林保护管理及海域污染防治过程中建议重视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建立新的基围养殖示范区, 大力推广红树林基围养殖的生态开发模式, 探索毁林养殖区红树林友好式整治模式, 改善红树林基围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量, 加强红树林基围养殖系统相关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CSCD(1)
    6. 南海名浅考
    赵焕庭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5-15.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05
    摘要2316)      PDF(pc) (2599KB)(2593)    收藏
    根据历史文献分析,已知南海海名最早出现于周宣王(827BC—782BC在位)时的《江汉》诗中。秦汉之间214BC—111BC时著的《山海经?海内东经》篇,记述了现时广东省三水和广州以南地区当时为海,称南海。这可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述,以及现代珠江三角洲的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河口演变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南海古时别名涨海。明清时期外国人称为大明海和大清海。清朝以来,外国人把它翻译成(或称作)英文“South China Sea”,而近代某些中国人再把这个英文名词直译成汉文“南中国海”,忽视“南海”固有的中文名称。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先后出版的地图和其他正式出版物,皆只用“南海”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2)
    7. 南海——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口
    汪品先
    热带海洋学报    2009, 28 (3): 1-4.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09.03.001
    摘要2056)      PDF(pc) (824KB)(3257)    收藏
    近两年来,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的中国科学家围绕深海研究进行反复研讨,一致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海研究的首选,并初步形成了“南海深部计划” 的研究方案,提出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从洋壳深海盆的演化、深海沉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三方面开展研究的建议方案。他们建议:利用现代技术重新测定南海磁异常条带,争取钻探大洋壳,系统研究火山链;观测现代深部海流和海底沉积过程,从深海沉积中提取边缘海盆演化的信息;认识海底溢出流体与井下流体的分布与影响,揭示微型生物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争取在科学和技术全国性合作的基础上,在南海实现我国深海研究的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敖威,王春龙,李守军,张佳政,吴振利,牛雄伟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6): 1-7.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6.001
    摘要2055)      PDF(pc) (1019KB)(4689)    收藏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 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 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  地震结构研究进展, 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 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 然后, 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 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 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 数据质量良好, 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CSCD(9)
    9. 多溴联苯醚在海洋生物中的富集及毒性效应评述
    孟范平,于腾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5): 1-9.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5.001
    摘要1857)      PDF(pc) (321KB)(3629)    收藏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日趋加大, 因此评价PBDEs的海洋生态效应十分必要。本文在简介海水中PBDEs化学行为的基础上, 依次阐述PBDEs在海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游泳生物体内的富集, 其沿海洋生态食物链(网)的传递规律与毒性效应, 还展望了PBDEs海洋生态效应今后需加强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CSCD(9)
    10. 海洋倾倒前疏浚底泥的去污染技术
    张晓辉,孙洪光,黄根华,窦金来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1): 15-19.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0.01.015
    摘要1782)      PDF(pc) (262KB)(2556)    收藏

    疏浚底泥是陆源性入海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场所, 也是海洋污染的潜在污染源。在疏浚和海洋倾倒过程中, 这些疏浚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 危害海洋环境, 因此对疏浚底泥进行无害或者减害化处理, 对于实施疏浚底泥海洋倾倒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6种主要的疏浚底泥处理方法, 介绍和评述了各方法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优缺点, 并展望了物化和生物等方法联合在去除疏浚底泥污染应用中的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CSCD(2)
    11. 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质彬, 吴园涛, 李琛, 殷建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6): 23-30.   DOI: 10.11978/2020122
    摘要1726)   HTML748)    PDF(pc) (328KB)(2197)    收藏

    海洋科学是一门依赖于观测的学科, 而卫星是海洋研究的重要观测平台之一, 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初以来, 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专门用于海洋观测的卫星, 初步拥有自主海洋卫星全球观测网络。本文针对国内外海洋卫星资源基本情况, 总结了我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发展现状, 特别是海洋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管理、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对卫星数据的需求, 以及我国海洋卫星数据科学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南海深海物理过程与地质过程的关系探讨*
    宋海斌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 (3): 10-20.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2.03.002
    摘要1662)      PDF(pc) (1362KB)(2094)    收藏
    南海东北部沉积物波等特殊的沉积现象与深海物理过程密切相关, 海洋地质研究推断其与上升爬坡流、等深流、浊流作用有关, 而南海东北部海洋遥感观测到的最显著现象则是广泛发育的非线性内波的西向传播和涡旋的西向漂移。南海东北部涡旋、内潮?内波的形成演变与地形地貌有密切关系, 重要的地形地貌如海脊(恒春海脊与吕宋水下火山弧)和陆架坡折, 主要受构造过程控制。南海现代深海物理过程的建立及演变涉及到海盆本身的演化, 也涉及到南海北部张裂大陆边缘的演化与东部俯冲大陆边缘的演化。构造过程、沉积过程与深海物理过程密切相关, 对其关系的综合研究必将深化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认识。地震海洋学发展迅猛, 但尚处于初级阶段, 新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人们的传统认识, 可望揭示地球系统流体部分与固体部分相互作用的本质, 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突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4)
    13. 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研究进展及其在大亚湾暴发机制初探*
    齐占会, 史荣君, 戴明, 韩婷婷,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5): 147-152.   DOI: 10.11978/2020112
    摘要1657)   HTML1032)    PDF(pc) (3064KB)(895)    收藏

    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隶属软体动物门翼足目, 是营浮游生活的大洋暖水种, 在世界多个海域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多次暴发, 但此前在中国海域未有暴发记录。2020年6—7月, 在大亚湾西南部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到尖笔帽螺大规模暴发, 整个过程持续约1个月, 高峰期密度达到5600个·m-3, 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该种暴发的最高密度。尖笔帽螺的高密度区均集中在西南部沿岸区域, 尤其是岭澳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附近, 对核电冷源运行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引起政府、企业、科研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鉴于目前对尖笔帽螺的暴发机制还知之甚少, 文章综述了尖笔帽螺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进展, 阐述了大亚湾尖笔帽螺的暴发和消退过程, 并基于对此次暴发事件的跟踪监测, 初步探讨其暴发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认为核电站冷却水的温升效应、降雨引起的海水盐度波动以及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可能是诱发其暴发的重要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海洋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分布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洪义国, 焦黎静, 吴佳鹏, 龙爱民, 王伟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2): 139-146.   DOI: 10.11978/2020043
    摘要1593)   HTML795)    PDF(pc) (1111KB)(2107)    收藏

    微生物介导的硝化过程是全球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中催化亚硝酸盐氧化过程的功能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已鉴定的NOB涵盖4个菌门, 分属7个菌属。其中, 亚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由于多样性高、分布广泛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NOB多样性组成、系统进化关系、生态分布特征以及亚硝酸盐氧化和自养固碳的过程机制, 阐述了其在海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 并展望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15.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 回顾和展望*
    丘学林, 赵明辉,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2012, 31 (3): 1-9.   DOI: 10.11978/j.issn.1009-5470.2012.03.001
    摘要1484)      PDF(pc) (622KB)(2177)    收藏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 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 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探测 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 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 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 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1)
    16.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龙丽娟, 杨芳芳, 韦章良
    热带海洋学报    2019, 38 (6): 1-8.   DOI: 10.11978/2019066
    摘要1476)   HTML563)    PDF(pc) (9309KB)(581)    收藏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同时, 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高, 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海拥有200多个珊瑚岛、礁与沙洲, 是世界海洋珊瑚礁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破坏, 危及海洋生态与岛礁安全,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至关重要。本文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现状、修复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系统的珊瑚礁多维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并付诸实践, 以期提供更有效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8)
    17. 南海开放共享航次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从多尺度海洋动力学角度出发
    杜岩, 陈举, 经志友, 王祥鹏, 陈更新, 徐驰, 储小青, 陈植武, 徐杰, 施震, 唐世林, 何云开, 梁韵, 施平
    热带海洋学报    2020, 39 (6): 1-17.   DOI: 10.11978/YG2020001
    摘要1412)   HTML767)    PDF(pc) (1085KB)(1253)    收藏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 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 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进入新千年以来, 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 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 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 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 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18. 深海冷泉古菌厌氧甲烷氧化研究进展
    洪义国, 吴佳鹏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3): 76-82.   DOI: 10.11978/YG2020012
    摘要1350)   HTML849)    PDF(pc) (513KB)(2390)    收藏

    在富含甲烷水合物的海相冷泉沉积物中, 古菌厌氧甲烷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普遍认为, AOM是由嗜甲烷古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共同调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6S rRNA基因分析表明, 包括AEME-1、AEME-2和AEME-3在内的多种甲烷古菌参与了AOM的过程, 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缺氧带。AOM过程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从深海底部冷泉区向上渗漏的甲烷气体, 绝大部分在穿透缺氧带沉积层过程中被甲烷氧化古菌所消耗, 有效减少了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甲烷气体向大气的释放。对AOM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 在认识冷泉系统碳酸盐的形成机理、控制强温室气体甲烷从海底的渗漏和开发可燃冰新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近40年来对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新认知
    宋金明, 王启栋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3): 15-24.   DOI: 10.11978/YG2020010
    摘要1345)   HTML740)    PDF(pc) (550KB)(1508)    收藏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南海在全球海洋和海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 南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新发现、新认识,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 对全球海洋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了南海次表层存在以海水亚硝酸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参数极值现象, 不同参数水层深度范围不同, 由此形成的跃层生态系统有着与其他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的特点。从系统研究获知, 南海碳循环过程十分复杂, 生物作用下的生物泵过程以及碳源汇区域和季节变化巨大, 南海碳源汇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的性质和强度迥异, 全年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源。南海北部的珠江口邻近海域和深海盆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化学物质循环和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密切相关, 但又与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显著不同, 表现为珠江口底层存在缺氧现象, 珠江口海域是一个以缺氧为特征的生态脆弱区。在系统认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快速、生物过程控制着化学物质的垂直转移的基础上, 提出了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高生产力的新机制——“拟流网理论”。对南海沉积物化学的系统研究认识到, 沉积物-水体化学物质循环有密切的耦合关系, 南海珊瑚礁或沉积岩心化学物质分布变化可反演其历史变化, 如南海冰期表层海水古生产力为间冰期的1.6倍; 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了一次“生物勃发事件”, 其生产力主要受季风和陆源营养物质输入量影响; 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在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不同等。40年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这些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系统揭示南海的海洋学过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未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也必将为南海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20. 红树林潮滩沉积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戴志军, 周晓妍, 王杰, 胡宝清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3): 69-75.   DOI: 10.11978/YG2020007
    摘要1333)   HTML698)    PDF(pc) (914KB)(2366)    收藏

    红树林是全球极为重要的生态与环境资源, 在储存有机碳、增加滩面高程及防御海洋灾害等方面富有成效。然而, 因高强度人类活动与海面上升作用, 世界沿海红树林潮滩出现大规模损失。基于此, 本文从红树林消能及泥沙捕集、红树林潮滩生物地貌行为, 以及红树林潮滩对风暴潮与海面上升的响应三个方面, 对红树林潮滩沉积动力研究进行分析与回顾, 提出红树林潮滩沉积动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应着重于红树林潮滩波流联合动力的衰减与潮滩动力、沉积、地貌及植被的耦合过程。此外, 针对全球沿海红树林生境的差异, 还应从区域尺度加强红树林潮滩沉积过程与驱动机制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
    孙珍, 林间, 汪品先, 翦知湣,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2020, 39 (6): 18-29.   DOI: 10.11978/YG2020002
    摘要1239)   HTML818)    PDF(pc) (23169KB)(255)    收藏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rilling Program, IODP), 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 (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 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 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 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 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 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 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 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 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3)
    22. 海草光学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李一琼, 白俊武, 张丽, 李通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6): 1-13.   DOI: 10.11978/2020110
    摘要1232)   HTML693)    PDF(pc) (628KB)(1406)    收藏

    海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水域, 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组成部分, 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强烈影响, 海草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衰退, 因此开展海草资源监测与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光学遥感在海草监测中表现出卓越优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草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重点总结了研究内容、技术和方法, 论证了海草光学遥感监测的可行性, 旨在为我国海草光学遥感监测厘清适宜数据和可靠技术方法, 并指明潜在研究方向。同时也希望能为海草遥感监测提供借鉴, 并拓展海草资源科学管理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海洋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李云凯, 陈子昂, 贡艺, 陈新军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4): 143-156.   DOI: 10.11978/2020071
    摘要1231)   HTML603)    PDF(pc) (583KB)(2808)    收藏

    食物资源对海洋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海洋动物的营养生态位描述了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地位及功能, 对分析种间关系和资源分配模式、了解群落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在整理近3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归纳了当前海洋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的主要方法(胃含物分析、整体组织稳定同位素分析、脂肪酸组成分析和特定化合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其应用领域, 着重归纳总结了量化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的生态模型, 并分析了各营养生态位评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同时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以期为我国海洋动物摄食生态学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绿色海堤的沉积地貌与生态系统动力学原理: 研究综述*
    高抒, 贾建军, 于谦
    热带海洋学报    2022, 41 (4): 1-19.   DOI: 10.11978/YG2021002
    摘要1190)   HTML770)    PDF(pc) (3842KB)(2008)    收藏

    绿色海堤是传统结构工程与海岸生态系统共同组合而成的新型海堤, 用以应对未来海面上升、风暴加剧给低地海岸防护带来的挑战。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海岸生态系统消浪过程及生态系统在海堤体系中的配置方式。理论分析、现场观测、物模数模所获结果表明, 海岸生态系统确有显著的消浪功能: 1) 陆架泥区消浪, 其机制以再悬浮和浮泥运动为主, 底部摩擦为次; 2) 潮滩下部的粉砂细砂滩底部摩擦和推移质运动共同造成波能耗散, 而上部的泥滩则以再悬浮和悬沙输运为主; 3) 在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由植被构成的生态系统, 植物通过形态阻力、茎秆运动来阻滞水流、耗散波能, 其效能高于沉积物床面对波能的耗散; 4) 生物礁主要有珊瑚礁和牡蛎礁, 其消能作用主要通过床面摩擦和波浪破碎, 效能较高, 尤其是在风暴期间。生态系统如何成为海堤的有机组成部分, 尤其是侵蚀型海岸的生态位修复和绿色海堤整体设计, 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的科学问题: 与硬质工程结合的盐沼-牡蛎礁的适应性生物学; 未来环境变化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绿色海堤生态系统空间配置及其与风暴事件的时间尺度匹配; 基于均衡剖面理论的海堤形态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红树林来源曲霉属和木霉属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进展
    梁寒峭, 陈文凤, 范益铠, 朱子冬, 马国需, 陈德力, 田婧
    热带海洋学报    2023, 42 (4): 12-24.   DOI: 10.11978/2022190
    摘要1186)   HTML481)    PDF(pc) (3866KB)(1157)    收藏

    红树林内生真菌因其高盐、高温、强光照、缺氧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独特的代谢途径, 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种类丰富、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次生代谢产物, 使红树林来源的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红树林内生真菌领域中, 曲霉和木霉属真菌是研究较多的两个属。本文对2018年1月—2022年10月红树林来源曲霉属内生真菌和2015年1月—2022年10月红树林来源木霉属内生真菌新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 按聚酮类、生物碱类、萜类、肽类与氨基酸类化合物等分别进行总结, 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海参产卵行为的调控激素研究进展
    罗鹏, 尹佳悦, 马波, 吕颖, 任春华, 胡超群, 江晓
    热带海洋学报    2023, 42 (2): 178-183.   DOI: 10.11978/2022070
    摘要1172)   HTML518)    PDF(pc) (2614KB)(903)    收藏

    海参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食用和药用价值, 目前我国野生海参资源严重枯竭, 开展人工繁育是恢复海参种群资源的重要途径, 了解海参产卵行为的调控激素对于开发人工注射催产药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海参中发现的可调控海参产卵行为的激素进行了综述, 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为深入揭示海参产卵行为的关键机制以及开发海参的人工注射催产药剂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董俊德, 黄小芳, 龙爱民, 王友绍, 凌娟, 杨清松
    热带海洋学报    2023, 42 (4): 1-11.   DOI: 10.11978/2022159
    摘要1160)   HTML448)    PDF(pc) (1536KB)(1695)    收藏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 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定方法, 探讨了固氮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指示作用, 阐述了固氮微生物在耦合红树林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角色, 并展望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前景和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黄晖, 俞晓磊, 黄林韬, 江雷
    热带海洋学报    2024, 43 (3): 3-12.   DOI: 10.11978/2023101
    摘要1147)   HTML350)    PDF(pc) (10194KB)(4040)    收藏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 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珊瑚礁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物种分布格局、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 国内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珊瑚共生关系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等。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机制、边缘珊瑚礁以及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未来我国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需提升全球视野, 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 深入机制挖掘, 完善系统研究, 增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重构与保护思考*
    黄良民, 林强, 谭烨辉, 黄小平, 周林滨,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2024, 43 (6): 1-12.   DOI: 10.11978/2023200
    摘要1103)   HTML84)    PDF(pc) (12199KB)(1355)    收藏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是指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由独特生境与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区; 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效率高, 生态功能独特,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生产力, 历来是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点对象。然而,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影响, 这些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日益凸显。如何恢复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的功能, 促进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并造福人类, 引起了学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阐述了世界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退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了我国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特点, 并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重点, 探讨了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以及目前我国开展修复和保护的有关行动措施。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重构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1)建议国家组建南海特色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监测监控系统、专项数据库和专家智库; 2)设立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示范区, 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联合开展研究—试验—示范—评估—推广—监控; 3)健全政策法规, 加强执法管理, 重视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形成社会自觉行动。这些将为加强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和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标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珊瑚岛礁海岸多尺度波流运动特性研究新进展
    郑金海, 时健, 陈松贵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40 (3): 44-56.   DOI: 10.11978/YG2020013
    摘要1098)   HTML398)    PDF(pc) (5059KB)(1047)    收藏

    珊瑚岛礁海岸波流动力复杂、地貌形态特殊、工程响应未知, 波浪传播变形和波生环流对建筑物安全、地形地貌演变、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大范围大洋海脊导波与岛礁波浪俘获、中等尺度的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波流特性、建筑物前沿的局部波流特性及工程响应等三种不同空间尺度上综述了波流运动特性研究的新进展, 主要包括深水大范围的海脊波浪引导与岛礁波浪俘获的理论解析、礁坪-潟湖-裂口系统整体物理模型实验、基于大水槽实验的建筑物影响下波流演化过程及越浪量和波浪力计算方法, 并提出亟需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