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天, 魏皓. 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5(1): 9-28.
[2] 赫崇本, 管秉贤. 南海中部NE-SW向断面海水热盐结构以及海盆冷水来源的分析[J]. 海洋与湖沼, 1984, 15(5): 411-418.
[3] 刘增宏, 李磊, 许建平, 等. 1998年夏季南海水团分析[J]. 东海海洋, 2001, 19(3): 1-10.
[4] 王凡, 赵永平, 冯志纲, 等.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J]. 海洋学报, 2001, 23(5): 1-13.
[5] 毛庆文, 王卫强, 齐义泉, 等. 夏季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24(1): 28-36.
[6] 杜岩, 王东晓, 陈举, 等. 南海南部混合层底盐度异常水体的结构特征[J].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23(6): 52-59.
[7] CARTON J A, CHEPURIN G., CAO X, et al. 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analysis of the global upper ocean 1950-1995, Part 1: methodology[J]. J Phys Oceanogr, 2000a, 30: 294-309.
[8] 李海洋, 王东晓, 谢强. 热带太平洋海面盐度年际变化的海洋同化数据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增): 97-106.
[9] UPPALA S M, KÅLLBERG P W, SIMMONS A J, et al. The ERA-40 re-analysis[J]. Quart J R Meteorol Soc, 2005, 131: 2961-3012.
[10] KALNAY E, KANAMITSU M, KISTLER R, et al. 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6, 77: 437-470.
[11] 吴尚森, 梁建茵. 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4): 337-344.
[12] 王凡, 赵永平, 冯志纲, 等.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J]. 海洋学报, 2001, 23(5): 1-13.
[13] 曾丽丽, 施平, 王东晓, 等. 南海蒸发和净淡水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4): 929-938.
[14] 杨跃红, 李立, 王肇鼎, 等. 南海的平均T-S,S-Z,T-Z特性[J]. 热带海洋学报, 1988, 7(3): 54-59.
[15] 方文东, 黄企洲, 邱章, 等. 春夏季季风转换期南海南部的异常表层水[J]. 热带海洋学报, 2001, 20(1): 77-81.
[16] 李立, 吴日升, 郭小钢. 南海的季节环流——TOPEX/POSEITON卫星测高应用研究[J]. 海洋学报, 2000, 22(6): 13-26.
[17] 李超, 张燕, 王东晓. 2004年秋季冷空气活动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J].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25(2): 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