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欢, 孙宗勋, 朱俊江, 等. 珠江口海岛及海域地质环境与灾害初探[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21(4): 31-36.
王文介. 珠江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相[J]. 沉积学报, 1985, 3(2): 129-140.
夏真, 马胜中, 梁开, 等. 珠江口伶仃洋海底沉积[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28(2): 7-13.
夏真. 珠江口伶仃洋水下地形地貌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25(1): 19-24.
王世俊, 易小兵, 李春初. 磨刀门河口水沙变化与地貌响应[J]. 海洋工程, 2008, 26(3): 51-57.
王文介. 珠江口浅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J]. 热带海洋, 1982, 1(2): 111-117.
马胜中, 陈炎标, 陈太浩. 粤港澳跨海大桥海域工程地质特征[J]. 南海地质研究, 2006, 1: 156-164.
夏真, 马胜中, 石要红. 伶仃洋海底浅层气的基本特征[J]. 第四纪研究, 2006, 26(3) : 456-461.
李官保, 刘保华, 吴金龙, 等. 伶仃洋南部断裂构造特征[J]. 海洋科学进展, 2006, 24(3): 320-327.
鲍才旺. 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5, 15(2): 25-34.
王文介. 珠江口埋藏古河谷形迹初探[J]. 人民珠江, 2004, 6: 4-6.
黄镇国, 张伟强, 蔡福祥. 珠江水下三角洲[J]. 地理学报, 1995, 50(3): 206-214.
马胜中, 陈太浩. 珠江口近岸海洋地质灾害类型[J]. 广东地质, 2006, 21(4): 13-21.
孙杰, 詹文欢, 贾建业, 等. 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因素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J].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1): 104-110.
石要红, 曾宁烽, 陈太浩, 等. 珠江口内伶仃岛以北水域海底工程条件评价[J]. 地质通报, 2005, 24(10-11): 1052-1059.
詹文欢, 钟建强. 珠江三角洲地质灾害的模糊综合评价[J]. 热带海洋, 1995, 14(1): 62-69.
孙全, 常方强, 卢惠泉. 珠江口近岸海域浅层地质灾害区域风险模糊评价[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2, 42(1/2): 131-135.
许乃政, 姜月华, 贾元军, 等.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 16(4): 398-432.
贾永刚, 孙永福, 单红仙. 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19(3): 1-8.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湾志: 第十四分册: 重要河口[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8: 239.
孙宗勋, 黄鼎成, 詹文欢, 等. 南沙群岛工程地质环境分区与质量评价[J]. 工程地质学报, 2003, 11(01): 36-43.
李培英, 杜军, 刘乐军, 等. 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特征及评价[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7: 3-5.
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JTJ240-197 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7: 15-20.
蔡鹤生, 周爱国, 唐朝晖.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专家层次分析定权法[J]. 地球科学, 1998, 23(3): 299-302.
杜军, 李培英, 魏巍, 等. 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稳定性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4):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