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国纯. 中国东部海域中生界地质特征及含油气前景[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1994, 8(2): 91-98.
[2] 郝沪军, 施和生, 张向涛, 等. 潮汕坳陷中生界及其石油地质条件[J]. 中国海上油气, 2009, 21(3): 151-156.
[3] 黄汲清.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的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 1-90.
[4] 夏戡原, 黄慈流. 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J]. 地学前缘, 2000,7(3): 227-238.
[5] 蔡乾忠.“残留特提斯”的猜想, 从中国近海域发现海相中生界—古新统谈起[J]. 中国地质, 1998 (4): 39-41.
[6] 杨静, 冯晓杰, 范迎风, 等. 南海东北部中晚中生代构造、古地理背景及油气远景分析[J].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2003, 17(2): 89-92.
[7] 肖国林, 郑浚茂. 对南海北部陆坡至东海南部“残留特提斯”的几点认识[J]. 现代地质, 2004, 18(1): 103-109.
[8] 周蒂, 孙珍, 陈汉宗, 等. 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化[J]. 地学前缘, 2005, 12(3): 204-218.
[9] METCALFE I. Gondwanal and dispersion, Asian accretion and evolution of eastern Tethy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6, 43: 605-623.
[10]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 广东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92-226.
[11] 钟广见, 易海, 林珍, 等.粤东和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中生界及烃源岩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6): 676-680.
[12] 冯晓杰, 张川燕, 王春修, 等. 东海陆架和台西南盆地中生界及油气勘探潜力[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2001, 15(5): 306-310.
[13] 邵磊, 龙洪庆, 郝沪军, 等.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 地质论评, 2007, 53(2): 164-169. |